正文 第50章 明禁區——遠離危險(7)(1 / 2)

思想懶惰還陶醉於跟著感覺走,這種精神狀態不可能做好工作,更談不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大道理講,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背道而馳。從小道理講,也對不起自己的大腦。醫學科學揭示:正常人的大腦約由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可以儲存一千萬億個信息單位,而一般人在一生中能夠利用的不過百分之十左右。對正常人來說,不存在腦子夠用不夠用的問題,隻存在用不用、用多少的問題。大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越用越好用。不足用、用不足,實在是最不劃算的浪費。

3.小聰明少耍為好

不管你的資質多麼的高,不管你的見識多麼的廣,不管你的文憑多麼的硬,你都得一步一個腳印,認真踏實地工作。不要自作聰明,因為通常的狀態下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很多人在學校時因天姿聰穎、才思敏捷被譽為“才子”,他們也往往自恃聰明,認為憑自己的能耐定能笑傲職場。誠然,可能我們的文章確實寫得不錯,成績也令人矚目,但這一切都隻是“曾經”。等到出了校門、步入社會和職場,很多人往往會無奈地發現:原來職場根本不相信“曾經”,過去學校的驕子到了單位可能隻是一個誰都不重視的“邊緣人”。

這就是社會和學校的不同。學校的才子、才女不一定就是公司的寵兒,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聰明和才華並不一定都能變成值錢的才幹。

小餘學的是攝影專業,在學校時是“拿獎專業戶”,老師對他的評價很高,也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帶著老師對他的厚望,小餘走出了學校,開始尋找第一份工作。

很快,小餘在一家影樓找到了一份攝影師的工作。他滿以為憑自己的聰明能力肯定會得到老總的讚許。一個月後,老總找他談了一次話。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老總非但沒有肯定他的工作,反而皺著眉頭說:

“我已經接到兩次客人對你的投訴了,你拍的這是什麼東西?”說完,將小餘拍的照片扔到了桌子上。

小餘不服氣地爭辯道:

“他們懂什麼,這是藝術!”

老總一聽,更加生氣:

“現在給你兩條路:要麼帶著你的藝術離開這裏,要麼就認認真真按照客戶的要求拍照。”小餘一聽,二話沒說收拾東西離開了影樓。

此後,小餘又換了幾家影樓,但每次都因同樣的原因,很快就被辭退。

離開最後一家影樓的時候,老總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我承認你很有才華,但你所謂的藝術在現階段還不能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顧客不買你的賬,縱使你有再高的才華也沒有用。年輕人不要自作聰明,認真按照要求做事才是正路。”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類似小餘的經曆,自認為才華橫溢,但卻處處碰壁、不被認可。因為他們不明白一個道理:聰明才智隻有和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體現價值。

中國化妝先生甄繼先對於技術與實際的結合很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當麵對一個顧客的時候,一個好的化妝師並不是要展示自己的技術,而是要盡力配合顧客展示顧客的風采。

他曾對自己的學生說:“一個高明的化妝師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你獨特的創意可以展現你的聰明才智,但是如果你不認真聽從客人的意見,不認真按照客人的要求去做,那麼就算你畫出的妝全世界都叫好,唯獨客人不買賬,你也是白搭。”

這位化妝先生的話值得職場中人深思,更值得所有“聰明者”深思。

有些員工不是通過認真工作以獲得公司的重用,而是完全寄希望於投機取巧;有些員工則是以應付的態度對待工作,卻希望得到老板的賞識,得不到就埋怨老板不能慧眼識英雄,或慨歎命運的不公。他們似乎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認真完成工作的基礎上的。他們整天應付工作,並發出這樣的言論:“何必那麼認真呢?”“說得過去就可以了”“現在的工作隻是個跳板,那麼認真幹什麼?”抱著這樣的態度,他們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不想、不肯、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工作,更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成績、得到老板的賞識。更談不上獲得升遷和加薪的機會了。

在一家外資企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這家公司很大,初期設有兩個負責考勤的職員,一個姓張,一個姓陳。兩個人的職位是平等的,工作不分彼此。姓張的職員比較懶,幾乎什麼事都不做,大事小事都讓姓陳的職員去做。張不僅這麼做,還自認聰明地在背後嘲笑陳是傻瓜:“事情做得越多責任就越大。讓這個傻子做去,做好了是我們兩個人的功勞,做砸了是他的責任!”陳雖然覺得張有點過分,但還是沒有說什麼,大不了把工作當作學習的機會,多做多積累經驗。後來,兩個人的事竟傳到老板耳朵裏去了。老板認為,既然隻有一個人做事情,何必設兩個人呢?沒幾天,姓張的被解聘,姓陳的則獲得了30%的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