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勝古跡妙聯(1)(3 / 3)

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中有“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句。他信崇佛學,其筆下的田園山水詩,多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

聯語妙在借用王維詩句,並且化而用之。使“佛語”、“禪心”與自然風物融為一體,頗有詩意。

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聯

酒味衝天,飛鳥聞香化鳳;

糟粕落地,遊魚得味成龍。

這副聯意在讚酒。上下聯字麵上未見明顯的誇讚之辭,巧用了誇張藝術手法,讓“鳥聞香化鳳”,叫“魚得味成龍”,足見汾酒味美香醇了。

濟南大明湖曆下亭聯

有鶴鬆皆古;

無花地亦香。

此聯有古色古香之氣、秀逸清雅之美。尤其末尾一個“香”字,落筆不凡,妙絕!

濟南大明湖曆下亭聯

楊柳春風,萬方極樂;

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此聯簡潔明快,選取大明湖最有代表性的風物,像一幅圖畫一般托出了大明湖的景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下聯末尾“大明”二字,嵌得極妙!

泰山南天門聯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聖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東嶽泰山,在山東省中部,是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五嶽之一。南天門,在泰山十八盤的頂端處。

“三天”:即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這裏指整個天上世界。

此聯妙在一“仰”、一“俯”。“仰步”即見天界“聖跡”;俯首可見群峰“奇觀”。給人一種身臨泰山南天門的感覺,猶入仙境,令人神往。

泰山關帝廟聯

日出時,月上初,雨中雪中,得無限好詩好畫;

書數卷,棋半局,爐香琴香,到此間成佛成仙。

徐清,不詳。

此聯對仗不僅工巧,而且十分獨特別致,讀如此精妙佳聯,猶如品名茶,仔細品嚐方得其中之味。真是巧亦勝巧,妙不可言。

泰山絕頂亭聯

一日無心出;

群山不敢高。

蕭髯公,不詳。

上聯“無心”,下聯“不敢”,以“敢”對“心”,獨具巧思。此聯將“日”、“山”都人格化了,活畫出泰山的雄偉壯觀景色。

泰山鬥母宮聯

群崖亂立山無序;

一水長鐫石有聲。

鬥母宮在登山盤道東側,東臨溪水。

此聯措詞遣句新穎,“亂立”群山更壯美,“長鐫”澗水有石聲。奇句出現,意境非凡,給人耳目一新之美感。

濟南千佛山趵突泉聯

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千佛山,古稱曆山,位於濟南市南郊。山上多巨石,崖削陡立,佛宇蓮座,滿目皆是,故名“千佛山”。

聯語巧用疊字,上聯五個“飄”,下聯五個“冒”,把泉水輕盈如“玉帶”,噴冒似“珍珠”的形態,描繪得如此傳神。令人叫絕!

千佛山笑佛聯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此聯用語自然幽默,似脫口而出。然又十分工巧,難得!

孔廟大成門聯

大象承乾,處處春光寒轉暖;

三陽開泰,年年淑景去還來。

“大象”,出自《老子》,指無形無象的“道”。“三陽”,中醫學名詞,見《素問·陰陽別論》,即太陽、陽明、少陽。

此聯對仗工穩,尤其末尾“寒轉暖”、“去還來”對得再好不過,把歲月變遷、氣候轉化、周而複始的規律寫了出來。同時,如果截取後麵的分句,不又是一副很好的春聯嗎?

山東濰坊四照亭聯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劉墉(1719—1804),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官至東閣大學士。清書法家。與翁方綱、王文治、梁山舟並稱四大家。

上下句為對成聯,好一幅花前月下圖。把“月”寫得十分俏皮,居然跑到了手上。下句把“香”字當名詞用,可謂大膽。上句之“月”,指水中月影,捏不住也捉不來,有虛幻之美;下句之“香”,言花間香氣,同樣是不可捉摸之物,有靈氣之妙。不明其句來曆者,以為出自劉公之手筆,其實是劉墉集古人句成聯,更具妙意。

濰縣聚卉園明秀亭聯

心寬忘地窄;

亭小得山多。

“寬”與“窄”,“小”與“多”,皆呈反意襯托,愈顯“心”境寬綽、“亭”子明秀。讀此聯賞其景,倍覺心曠神怡。

蒲鬆齡故居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鬆齡故居,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三間老瓦北屋即“聊齋”書房。這副對聯就懸掛在蒲鬆齡畫像兩側。

此聯僅16字,對蒲鬆齡的創作,給予了高度而恰如其分的評價。上聯指《聊齋誌異》的藝術表現手法,實屬“高人一等”;下聯指《聊齋誌異》在諷刺揭露統治階級的貪婪暴虐這一主題思想上,真是“入骨三分”。這裏,“入骨三分”,是化用成語“入木三分”而來的,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更說明諷刺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