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名勝古跡妙聯(2)(1 / 3)

河南南陽武侯祠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顧嘉蘅(生卒年不詳),湖北人,清鹹豐年間任河南南陽太守。

南陽武侯祠,在南陽西郊臥龍崗。傳說諸葛亮隱居於此。傳說終歸是傳說,史實是諸葛亮當年隱居於湖北襄陽城西26裏處的隆中。

這副聯針對曆史上關於諸葛亮隱居地的爭論而寫。作者立意新穎,讚揚了諸葛亮的忠心與功績,並巧妙地告誡人們無須爭論不休。

南陽武侯祠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屆前點四十五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圭爻卦,水麵偏能用火攻。

此聯構思巧妙,上聯嵌一至十數目字,下聯嵌五方、五行。聯語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功業。

郾城許慎祠聯

家傳十四篇書,合三蒼為一;

律諷九千字學,通五經無雙。

許慎祠,又名許南閣祠,在河南郾城縣城內。許慎,字叔重,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學家。

“十四篇書”,指許慎《說文解字》十四卷。“三蒼”,亦為漢字古籍:秦李斯的《蒼頡篇》、趙高的《爰曆篇》、胡母敬的《博學篇》。漢時合稱《蒼頡篇》。“九千字學”,《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通五經無雙”,即許慎精研經學,時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讚譽盛評。

這副對聯,通篇以典籍而撰,且撰得如此工整典雅,確屬不易。

河南湯陰嶽廟聯

千秋冤獄莫須有;

百戰忠魂歸去來。

吳芳培,不詳。

此聯在英雄故裏,呼“魂兮歸來”,詞地恰切,頗妙。“莫須有”,典出《宋史·嶽飛傳》:秦檜誣奏嶽飛,韓世忠疑罪狀不實,秦檜曰:“其事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莫須有”,意即,“也許有”。)下聯“歸去來”沿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現成字眼,典嵌天成,妙手自得。

嵩山二室山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恒衡,四塞關河拱神嶽;

曆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滿瀍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吳慈鶴(1778—1826),字韻皋,號巢鬆,江蘇吳縣人。清嘉慶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

嵩山,即中嶽,位於河南登封縣北部。嵩山二室山,由太室山、少室山組成,因山有石室而得名。

四旁:指四嶽所在省,山東、陝西、山西、湖南。

九朝:指洛陽,曾是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五代後唐及北宋的都城。

伊洛瀍澗:句出《禹貢》:“伊洛瀍澗,既入於(黃)河。”即黃河水係的四條支流。

三台:星體名,共有六星,兩兩相對。名為上、中、下台。代指天體。

這副對聯很不一般化,既從嵩山的地理位置,作了縱橫描寫,又從曆史的角度加以烘托,給嵩山增色不少。同時,聯語囊括了一些知識,引人入勝。

黃灌區極目閣聯

赤日懸空,煙送遠山飛鶴鷺;

黃河奔海,氣吞高峽走龍蛇。

丁芒,1925年生,江蘇南通市人。當代詩人、楹聯家。

此聯對仗甚工。尤以“懸”、“送”、“飛”、“奔”、“吞”、“走”六個動詞見妙。人站極目閣,遠眺黃河日出,紅日之磅礴,黃濤之洶湧,一覽盡收眼底。

洛陽一涼亭聯

前路赤炎炎日,試問能行幾步?

這裏涼颼颼風,何妨暫歇片時!

聯語明白如話,聽來親切感人。讓你情不自禁走進涼亭,“暫歇片時”,再行趕路。

南京儀鳳門城樓聯

聳翠流丹,千仞麗譙輝日月;

縈青繞白,四圍屏障合江山。

這副對聯雄峻壯麗,想必是大手筆所題。尤其在遣詞用字上,頗見功夫。上聯“翠”似月色,“丹”如日光,恰與“日月”相呼應;下聯“青”指山色,“白”指江流,亦恰與“江山”呼應。妙絕!

南京妙相庵聯

燹前樓閣未成灰,猶剩得半折磬,一卷經,五更鍾,六月涼風,三冬積雪;

雨後園林無限好,最愛是百本蕉,千條柳,萬竿竹,數聲啼鳥,幾寸遊魚。

妙相庵,是原來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住宅。

聯語巧在運用“列品”手法,將一個個數目詞組,並列在一起,零星而不亂,繁雜而有致。頗有“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意境。

南京燕子磯永濟寺聯

鬆聲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皆空。

燕子磯,在南京市觀音門外的觀音山上。山頂有一巨石伸入江麵,形如飛燕,故名“燕子磯”。

此聯巧在連用五個“聲”、“色”,把燕子磯的幽靜遼闊,全然凝聚在“聲色”之中。“聲聲自在”、“*皆空”,反映出作者超脫塵世、豁達自在的心境。這副對聯,是由顧憲成所題“東林書院”聯脫化而來的。

南京雞鳴寺豁蒙樓聯

雲邊山影閑中換;

天外江聲畫裏流。

徐淮生,不詳。

雞鳴寺位於南京城北雞鳴山東麓,建於明洪武二十年。豁蒙樓為清光緒年間所建。

山影巍巍“換”在雲邊,巧在“閑中換”;江聲濤濤“流”於天外,妙於“畫裏流”。措辭有致,詩情畫意豁然在目。

南京半山寺聯

泉聲常在耳;

山色不離門。

魁時若,不詳。

半山寺在南京市中山門北白塘,為北宋王安石故居。宋元豐七年(1084年),王安石奏請舍所居宅第為寺宇,宋神宗趙頊賜名“報寧寺”。因寺在城東七裏,距鍾山亦七裏,恰為半途,故又稱“半山寺”。王安石曾出句:七裏山塘,行到半塘三裏半。其中言有此意。

此聯通過“泉聲”、“山色”入詩入畫地表現了山寺的幽靜意境。

南京烏龍潭駐馬庵聯

水如碧玉山如黛;

鳳有高梧鶴有鬆。

薛時雨(生卒年不詳),清代全椒(今屬安徽)人。鹹豐進士,官至杭州知府。

上句比喻貼切,描畫出“水”與“山”的明麗色調,可謂山青水秀的又一妙語。下句陳述明朗準確,非它莫屬。“鳳”落梧桐、“鶴”伴青鬆,自古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