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楊三也好,劉趕三也好,如果找不出他們因戲說“褫去黃馬褂”而被李鴻章害死的曆史依據,這副對聯就不能算是挽聯。說它是諷刺聯也未嚐不可,但就其特點看,算作無情對則更為合適。
細羽家禽磚後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
傳說清代大文豪紀昀,幼年十分頑皮,踢死蛤蟆弄死猴,隔三差五地總要惹出點兒是非來。有一天,他與同學追逐嬉戲,踩死了塾師石先生家的一隻小雞,把小雞藏在一摞磚頭後麵,結果還是被塾師發現了。塾師猜想這必是紀昀所為,便出一上聯“細羽家禽磚後死”,命紀昀對下聯。紀昀想了想,脫口對以“粗毛野獸石……”,“石”字剛出口,突然停住了。塾師催他:“對下去!”紀昀說:“學生不敢往下對了。”“怕什麼?”“怕石先生您生氣。”
塾師聽他前五個字對得十分工整,很想知道後兩個字是什麼,便說:“先生今天不生氣。放心對下去,石……什麼?”紀昀說:“學生已經對過了。”沒等塾師再問,又補充說:“先生您自己也說出來了。”塾師這才恍然大悟:下聯全句是“粗毛野獸石先生”。
這位塾師非常愛才。他本想借對對子來難倒紀昀,以示懲戒,但見紀昀對得如此巧妙,心裏的氣兒早已消了。盡管對句把他比作“粗毛野獸”(當然紀昀並非有意),可他從中看出了紀昀的才氣,所以還是笑著誇獎:“對得巧,對得妙!”
這副對聯的確非常巧妙。“細羽”對“粗毛”,“家禽”對“野獸”,“磚”對“石”,“後”對“先”,“死”對“生”,字字工對,無懈可擊。上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仄起式七言聯的標準聲律格式。
關於這副對聯的故事,有各種不同說法,有說是學童諷刺鄉紳的,有說是學童諷刺學究的,也有說是學童諷刺塾師的。因為總不離“諷刺”二字,故不少聯書都把它歸人諷刺聯類。本篇所說紀昀與塾師應對,也是不見經傳的演義之說。其有無諷刺意義且不說,單從“磚後死”與“石先生”無法成對而又字字工對的特點來看,理當歸屬無情對。
樹已半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上聯“尋”字指長度,古以八尺為尋。整句意思是:這棵樹已經四尺高,眼看著就長成大樹了,請不要縱斧砍伐它。下聯是個分析判斷句,是說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之間“一點不相幹”(沒有一點關係)。正巧,這副對聯上下聯之間,也是“一點不相幹”,根本無法成對;但若仔細分析,卻又字字成對。“樹/果”,草木對;“已/然”,虛詞對;“半尋/一點”,數量對;“休縱/不相”,動詞對;“斧(工具)/幹(兵器)”,名詞對;對得十分工巧。
有的聯書把上聯“半尋”寫作“半枯”或“半殘”,意思是:“這棵樹快要死了,請別縱斧砍伐它吧!”意思雖然差不多,但相對下聯的“一點”,就不如“半尋”工穩了。
據說這副對聯是張之洞巧對前人句。
三徑漸荒鴻印雪
兩江總督鹿傳霖
上聯“三徑”,舊稱歸隱之居所曰三徑。典見《三輔決錄》:“蔣詡,字元卿,舍中竹下開三徑,唯求仲、羊仲從之遊。”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下聯“鹿傳霖”,河北定興人(1836—1910),字滋軒,號迂叟。清同治進士,曆任知縣、知府、巡撫,1899年調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
上聯意為:歸隱者門前罕有人至,雪地上隻有鴻雁留下的足跡。下聯意為:時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者,鹿傳霖。上聯言景,下聯說人,風馬牛不相及,根本無法成對,然而分開解析,卻又字字成對。“三/兩”,數詞對;“徑(陸路)/江(水路)”,名詞對;“漸/總”,副詞狀語對;“荒/督”,動詞對;“鴻/鹿”,禽獸對;“印/傳”,動詞對;“雪/霖”,含水名詞對;對得工巧無比。由此妙趣橫生,別具一格。
此聯作者無考。
黑白難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黃不接,向君借點東西
過去有一位先生,半夜出門小解。是夜恰逢朔日,又加烏雲籠罩,伸手不見五指,因而迷失方向,一頭撞到樹上。摸索回屋後,不禁歎息曰:“黑白難分,教我怎知南此?”忽然想到,這是一比不錯的上聯。但下聯該對什麼呢?他輾轉反側,直到天明也沒對上來。
次日晨起,本村一位窮秀才來訪。仗著是摯友,秀才開口便說:“青黃不接,向君借點東西。”先生說:“我昨夜偶得一上聯,苦無下聯;你若能對上,立馬借給你。”遂即念出上聯,秀才聽了說:“方才我已經對上了!”“方才……?”先生恍然大悟:“噢——對對對!”二人哈哈大笑。
此聯平白如話,一看就懂。上下聯說的兩件事互不相幹,但卻字字相對:“黑白/青黃”,顏色對;“難分/不接”,偏正詞組對;“教我/向君”,動賓詞組對;“怎知/借點”,動詞對;“南北/東西”,方向對;對得非常巧妙。
先生黑夜迷向,偶得上聯,想了一夜對不出下聯;秀才上門求借,直言不諱,無意之中對出了下聯。由此看來,成其巧對者,機遇也。
此聯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