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百歲壽聯
人生不滿公今滿;
世上難逢我獨逢。
王文清(1688—1779),字廷鑒,號九溪,湖南寧鄉人。雍正進士、乾隆內閣中書,考授禦史。晚年辭歸,在嶽麓書院主講。
此聯是他書題當地一位百歲老翁的。世間有俗語道:“人生不滿百”;“世上難逢百歲人。”作者由俗語引申開去,並反其意生妙句,而且明明是題百歲人,卻偏偏將“百”字隱去,上下聯語意又都切合“百”歲。實為巧思佳聯。
賀嘉慶五十壽聯
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徐星伯(1781—1848),名徐鬆,大興(今屬北京)人,嘉慶進士,清史地學家。嘉慶皇帝50大壽時,他曾撰此聯以賀。
聯內巧嵌從“順治”至“嘉慶”五朝皇帝的年號,莊肅典雅,祝慶圓宏。
賀道光六十二壽聯
元後亶聰明,二百載繼繼承承,順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統昭羲農堯舜;
維皇臻福壽,億萬年綿綿翼翼,治功懋,熙績勳,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輝五色,光華聯日月星辰。
1844年,道光皇帝62壽辰時,有朝臣獻此壽聯。
此聯實際上是效仿前朝徐星伯賀嘉慶壽聯而成,隻不過前者為隔字相嵌清朝年號,後為隔句相嵌了。
賀張維屏七十八壽聯
詩稱三子,學績三餘,望重三城,福懋三多,壽祝三秋,願鬆柏益健,菊節彌堅,文囿詞場陪杖履;
身曆四朝,名高四海,官尊四品,科連四世,堂開四代,況夫婦齊眉,兒孫晉爵,國恩家慶樂林泉。
清代著名詩人張維屏,身曆乾、嘉、道、鹹四朝,官至四品知府。他78壽辰時,同僚李紫輔撰此聯相賀。
重疊複用“三”、“四”數目字,以並列排比鋪陳手法,表現其一生非凡經曆與建樹,可謂大手筆。
賀光緒皇帝新婚聯
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
維多利亞(1819—1901),英國女王,1937年即位,執政60多年。
1890年9月2日,20歲的光緒皇帝舉行盛大婚禮。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贈送一座精致的自鳴鍾,以作賀禮,鍾座上還刻著這副對聯。
以外國元首署名,撰題中國獨有文體——對聯,實屬罕事。聯語對仗工穩,妥帖自如,當是漢人代題而作。
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壽聯
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
此聯句取自杜甫《秋興》八首之五中第三,四句,本意歌詠唐代都城長安的雄偉形勢。李鴻章借來向英國女王祝壽,可稱得上是曆史上中外文外交流的一樁趣事。
聯語集古人詩句為聯,切人切事十分妥帖。上聯“西”字指西方英國。“王母”切維多利亞女王身份。下聯“東”指中國。“函關”指老子當年乘青牛而過,典出《史記·老子傳》。這裏暗喻李鴻章奉使西行(因老子姓李,名耳)。集中國古人句為聯,祝外國女王之壽,亦屬楹聯史上的奇聞罕事。
賀張半奄夫婦中秋雙壽聯
月圓人共圓,看雙影今宵,清光並照;
客滿樽亦滿,羨齊眉此日,秋色平分。
李漁(1611—約1679),字笠鴻、謫凡,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作家,長於楹聯。
此聯構思從“中秋”、“雙壽”人手,在用字上頗妙。上下聯的“共”、“亦”、“雙”、“齊”、“並”、“平”六字,皆有“雙”的意思。另外,兩個“圓”、兩個“滿”,更濃化了對聯的詩意。整個對聯工麗雅切,對仗工巧,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確是一副上乘之作。
祝夫妻雙壽聯
桃李齊開春正好;
台媊合曜壽無疆。
上句“桃”、“李”兩木名,切雙壽。下句“台”、“媊”兩星名,亦切雙壽。台為男,媊即女。《星經》載:“太公號上公,妻曰女嫡。”因為祝壽,可理解為兩壽星。
賀孟超然夫人七十壽聯
人間賢母曾推孟;
天上仙姑本姓何。
梁際昌,不詳。
孟超然之夫人姓何,70歲壽辰日,梁以此聯相賀。
上聯“孟母”借春秋孟母說孟超然之妻,意在突出“賢”;下聯“何”指八仙中何仙姑,這裏代指孟超然之妻“何”氏,意在祝她成“仙”長壽。
賀馬寅初六十壽聯
桃李增華,坐帳無鶴;
琴書作伴,支床有龜。
1941年農曆五月初九,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先生六十壽辰。當時,馬先生還被關押在貴州息烽集中營。壽辰之日,重慶大學禮堂舉行“遙祝馬寅初六十壽辰大會”。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聯名向馬先生送了這副賀壽聯。
“坐帳無鶴”典出《神仙傳·介君》。原意講自己無仙術歸建鄴(南朝梁京都),在此處指給馬寅初開祝壽會,壽翁競不在場。“支床有龜”典出《抱樸子》引《史記·龜策傳》雲:“江淮間居人為兒時,以龜支床。至後死,家人移床而龜猶生……其與凡物不同亦遠矣。亦複何疑於千歲哉!仙家象龜之息,豈不有以乎?”這裏意指馬寅初先生有“千歲”之壽和“與凡物不同”的品格。
此聯精選兩個隱晦難懂的典故,巧在適應當時的形勢。上句“鶴”喻指馬寅初先生;下句“龜”又取諧音“歸”,期望馬寅初先生早日出獄。
賀張鈺哲八十壽聯
測黃道赤道白道,深得此道,讚鈺老步人間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願哲翁成百歲壽星。
這是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員,在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八十壽辰時,所送的賀壽聯。
上聯複用五個“道”字,下聯複用五個“星”字,足見巧思。聯語通篇不離天文題意,頗具特色。同時,聯內嵌入了“鈺哲”之名,實屬不可多得的佳聯。
賀李惠堂六十壽聯
周甲數年華,早見鋒芒強射虎;
弧辰逢世運,依然身手矯伏龍。
蔣文友,現代學者,台灣大學教授。
1964年,農曆甲辰十月,是享有“亞洲足球王”之譽的李惠堂六十壽辰時,蔣文友以聯相賀。
“周甲”,指“甲子”到“癸亥”,周而複始,轉了一周六十年。“弧辰”,指生日。古代風俗:家中生了男孩,門左掛出一張弓來,弓與弧同,故為懸弧之辰,出自《禮記·內則》。“射虎”,用漢代名將李廣善於射箭的故事,借喻李惠堂精於足球場上射門。“伏龍”,代指老子,意思是說李惠堂年雖六十花甲,仍像老子李耳一樣矯健,有高深的球藝,在賽場上有降虎伏龍之勇。
此聯巧思疊出不群。開篇即以“周甲”、“弧辰”,點明賀的是“六十壽”。“甲辰”紀年,鑲嵌自然,未著痕跡。更為妙者,是巧用兩個李姓古人古典,“射虎”、“伏龍”。既暗切李惠堂姓氏,又以典言李惠堂體壇生涯之事。如此佳聯,確為上乘之妙品。
漁翁自壽聯
水上飄流數十年,就憑這一張網,幾顆釣,福也福,壽也壽;
人間風雨千百次,無奈我青箬笠,綠蓑衣,去便去,來便來。
舊日漁翁題的這副自壽聯,頗有海上生活特點。同時,字裏行間透露出了這位漁翁的開朗豁達性格,以及以“網”、“釣”為生的誌趣。“去便去,來便來”,脫口而出,自然風趣。
今日何日
厥功首功,武昌響,長沙應;
今日何日,專製死,自由生。
吳恭亨,湖南慈利人。近代詩人。
這副對聯是對辛亥革命時長沙光複的祝賀。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起義,長沙第一個響應,隨後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推翻了專製的封建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此聯就是對此壯舉的歌頌。
上聯巧在把“響應”拆開來用,說明了辛亥革命已是大勢所趨,一“響”即“應”,勢如破竹,迅猛異常。下聯“今日何日”,妙用《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句的喜慶之意,又以“死”與“生”的強烈對比,增強了歡慶長沙光複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