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聶鳳智激戰碾莊
11月8日,我華野9縱各部完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攻擊準備。各級指揮員都在指揮所裏等待命令。直到中午,還不見野司的電報。縱隊指揮所裏不斷接到各師的詢問電話,聶鳳智雖然要求下麵不用著急,但自己心裏也是七上八下。根據上級通報和9縱偵察得知,原駐海州的敵44軍,確已撤離海州,向新安鎮方向開來,連日來隴海鐵路各車站警戒森嚴,軍運繁忙,情況異常。聶風智尋思著,敵人是在搞什麼名堂?是收縮兵力加強正麵的防禦,還是向徐州撤退?原定戰役第一階段消滅黃兵團之後,下一步是打海州或下兩淮,如今海州敵人跑了,看來向東打的可能性不大了,要打就是向西發展。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打破了指揮所的短暫沉寂,也打斷了聶司令員的思路。騎兵通訊員急匆匆走進了指揮所,是偵察營幕思榮營長派人送來報告:敵44軍已通過新安鎮,25軍已撤離阿湖,64軍已撤離高流,均往西去。我3名偵察員化裝成國民黨軍官兵混入敵內部偵察,因拿的是在濟南繳獲的敵軍空白介紹信,被敵64軍一個師長看出破綻,在新安鎮東被殺害。新安鎮上很亂,63軍也有逃跑的跡象……
看來,敵人已察覺我進攻企圖,往西逃跑了。如果不及時抓住敵人,戰役第一步計劃有流產的危險!這樣大的變化,華野和軍委不可能一點不了解,要不,為什麼不按時下達發起攻擊的命令呢!怎麼辦?聶鳳智一麵將情況報告華野,命偵察營盡快向西查明敵人行蹤。一麵命已經展開的25、26師派出小分隊向前推進,與新安鎮之敵保持接觸。命預備隊27師待命出發,作好渡沭河向西追擊的準備。
縱隊剛給部隊打招呼,華野的追擊命令到了。上級完全掌握敵情的變化。敵黃兵團已大部撤過運河,兵團部已從新安鎮轉移到碾莊。華野重申軍委指示,必須繼續實施戰役第一步殲滅黃百韜兵團的計劃,命原擔任攻擊任務的各縱隊立即按區分的路線向西猛追,務必不讓敵人跑掉。
縱隊立即下達追擊命令。由於1線師已基本展開,收攏需要時間,而27師已作好行動準備,即著該師為前衛,按27師、26師、縱直、25師的序列向南越隴海鐵路,折向西過沭河,向西猛追。
我先頭部隊進入新安鎮時,群眾反映:“老廣(指63軍)走了不到兩個鍾頭。”得知這一消息,部隊追擊得更快了,終於在入夜後於沂河東岸追殲了敵63軍後衛警戒分隊。查明堰頭鎮有敵2個團,我27師立即分數路渡過沂河,迂回包圍了堰頭鎮。
淮海戰役中流傳著一個“十人橋”的故事,就發生在堰頭鎮戰鬥中。我27師79團1營尖兵2連為了盡快渡過沂河,圍殲堰頭鎮之敵,命該連3班火速架設浮橋。3班臨時找了一些木板和兩架梯子,紮在一起橫在河麵上,因橋樁很不穩固,人通過時容易翻轉落水。就在這時,敵人的火力封鎖了渡口,為了不延誤時間,在副排長範學福和班長馬選雲帶領下,全班一齊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為5對,人當橋樁扛起浮橋,保障全營順利通過,完成了戰鬥任務。這一先進事跡在部隊中廣為宣揚,鼓勵部隊團結協力,克眼困難,完成作戰任務。其政治意義,大大超過這一行動的軍事價值。
堰頭鎮戰鬥於午夜打響,激戰至9日拂曉,殲敵63軍152師454團和456團1個營以及軍部直屬分隊等2000餘人,敵軍長陳章在混戰中狼狽逃到窯灣。
在我27師包圍堰頭鎮的同時,我25師和26師通過沂河。聶風智立即命令26師留下1個團協助27師圍殲堰頭鎮之敵,主力繼續向窯灣追擊,並於9日拂曉包圍了窯灣敵63軍主力。縱隊一麵部署攻擊,一麵報告野司。
這時,1縱追擊部隊已經趕到,根據上級指示,窯灣之敵由1縱負責解決,要求9縱迅速渡過運河,繼續向古城鎮、碾莊圩方向追擊。9縱即改由25師為前衛,籌措船隻,尋選渡河點,搶渡運河。26師、縱直、27師隨後跟進。在部隊,沒有裝備渡河器材的條件下,克服水障是個難題。因沿河找不到船隻,部隊折向南抵達皂河鎮,延至10日拂曉,25師才利用少量木船和就便器材渡過運河,至11日上午全縱隊包括火炮、後勤車輛物資才渡河完畢。
為了抓著敵人,渡河耽擱的時間必須搶回來!部隊過河後即晝夜兼程追擊,不顧敵機的襲擾,1天行程65公裏,於11日下午,趕到碾莊圩以南的高橋,會同友鄰縱隊,完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聶風智司令員帶的1個輕便指揮所隨前衛師前進,於11日下午設在古城,督促後續部隊加速前進,進入指定地區,作好進攻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