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李白的一首遊洞庭真實的寫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色。
八百裏洞庭在朝陽的光輝下泛著金色的餘波,君山又叫洞庭山,就佇立在浩浩湯湯的洞庭水中。傳說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來這裏,死後即為湘水女神,屈原稱之為“湘君”,故後人又把這座山叫“君山”。
君山是洞庭湖中最大的一座孤島,島上常年有雲霧遮掩,故也被當地人稱為仙山。君山不是一座獨立的山峰,以接天峰為最高,四周星羅棋布總計七十二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組成,所以又被人稱作洞庭七十二天柱。
君山無樹遍布竹,放眼望去,眼光所及之處盡是翠竹,雖才是初春,但有些竹子像是憋了一冬的耐性終於忍不住一樣,急急的便將包裹的冬衣撕開,露出了內裏的嫩綠,給早春的君山帶來了春的召喚。
可惜站在接天峰摸雲寨中的大當家獨角鼇甘奎現在是半點兒好心情都沒有,就在剛才他又把兩個上山報信兒的嘍囉踢打了一頓。
甘奎原本是洞庭湖邊上一個小漁村的村民,家中老老少少也五六口人,爹娘歲數都不算大,再加上下麵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家中又有水田十幾畝,在村子裏也算是溫飽之家了。
從小甘奎就是個能幹的主兒,而且為人仗義,村中和他年紀差不多大的孩子們都奉他為大哥,家中的水田他也是主力,要是一輩子什麼大事都不發生的話,估計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農婦山泉有點田,老伯孩子熱炕頭就滿足了。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楊廣一旨詔令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先是老爹和他被征召去修建大運河。家中弟妹年紀小,母親一個人打理水田有些吃力,便將多餘的水田托付給巴陵城中出了五服的一個遠方的表侄兒打理。
這個表侄兒在巴陵城中算是個有頭有臉的混混,之所以說是有頭有臉,是因為他混和許多年居然偶然間攀上了巴陵城郡守的二少爺,一時間便成了衙內家的狗腿子,在城中也是吆五喝六,看上去人模狗樣的。
至於身份還是混混,那是因為這位二少爺雖說人品不咋樣,但好歹老爹也是一方牧守,對他也是嚴苛的厲害,所以他根本沒有將混混看在眼中,隻是有什麼自己不好出麵做的惡事吩咐表侄兒去辦罷了。
混混就是混混,不是東家搶點兒吃食,就是西甲偷點兒碎銀子,頂多打著二少爺的幌子欺負欺負窮苦人,真要碰上有身份的舉人老爺或者城中大商賈,他也就是個挨打的份兒。
正在沒吃沒喝之際,天上掉下了餡兒餅,一個村子裏的窮親戚找上門兒來,還要送他水田,這不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兒嗎?等帶著自己幾個潑皮手下到了村子裏,見到了五服外的嬸子和表弟妹後,這家夥就起了歪心思。
叫他打理水田,他哪裏會,但擱在眼前的好東西,他怎麼會放過,於是便一口應承下來,還告訴嬸子他和郡守公子有交情,到時候從公子莊戶裏請幾個幫手過來就成了。
臨走時嬸子還對他千恩萬謝,並且表示等叔叔回來了給他些銀子。
混子的思維永遠都不是正常人能理解的,這家夥思前想後居然覺得這麼多水田要是交給那位二公子實在是太可惜了,再說即使交上去也不一定能換到人家的青眼。想來想去,這家夥便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第二日他便一臉諂媚的出現在二公子麵前,表示自家有多少水田,沒人打理就要荒廢了,還不如獻給二公子,請人去打理的好。二公子再混蛋,也知道手裏有地才是真章,於是他難得的誇獎了混子一回,並且表示隻要以後有什麼事情,完全可以來找他,保證幫他擺平。
接著就是混子帶著二公子的賞錢和分給他的幾名莊稼漢一起會到村子裏見到了嬸子,然後謊稱二公子已經同意了,並且打理的人都帶來了。嬸子一見也沒有其他想法,結結實實的誇了他好一陣子。
按說這件事情在混混這裏就算是完結了,可他偏不。等過了兩月,他再次找到了嬸子說是二公子覺得這裏的水田不能這樣白打理,需要出些銀錢才好。
嬸子有些惱怒,當時說好的,等水田有收成後,便按照三七的分法將收成的三成交給那位二公子就好,怎麼現在又來說這些。
混混就知道嬸子是這個態度,然後又苦口婆心的勸了好一陣兒,最後便露出了本來麵目,說二公子可以不要銀錢,甚至連那三成的收成也不要,但有一樣,人家看上了家中的那個妹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