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最後放棄瓜達爾卡納爾(2)(1 / 3)

敗因之一就是在確定陸上航空基地的延伸距離這一問題上,當事者過於無定見。在因為勝利而頭腦昏昏的第一階段作戰期間,在菲律賓一印度尼西亞方麵,即使在超越海麵的情況下,基地延伸的最大距離也隻限於肯達裏與古邦之間的380海裏(大致相當於東京至岩國間的直線距離),而通常情況下,則以300海裏(大致相當於東京至岡山之間的直線距離)為標準來製訂下一階段的基地設置計劃。此次作戰中,當事者有失慎重,一舉越過600海裏(相當於銚子與五島間的直線距離),把基地從臘包爾延伸至瓜島,這一失策可以說是無可挽回的失敗。這是因為初戰告捷而對戰爭前途過幹樂觀,而後又憑著慣性繼繼下滑的日本海軍,特別是航空兵領導者的最大失策。日本海軍有一種特殊的性格,這就是對於基地間的相互支援、輸送能力及與美軍基地的距離等問題不善幹進行具體而又詳細的研究。上述失策就是日本海軍的這一性格的體現。

敗因之二是對飛行基地之設營和補給之間的關係研究不足,

對補給能力估計過高。日本海軍自認為其飛機性能、飛行員的技術、以及用兵藝術部屬於世界最高水平,而這種看法也的確在戰場上得到證實。不過,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關於支援航空部隊作戰的基地設營和補給等問題卻被嚴重地忽視了。這同樣也是航空兵領導者的一大失誤。同時還是不善於在發揮綜合戰鬥力方麵下功夫的日本國民的一種特性。

大本營海軍部和聯合艦隊司令部未能看出這兩個重大的缺陷,因而沒有預先采取處置措施。為此刁;能不受到指責。正是這種情況使當時的山本大將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

聯合艦隊背上這兩個嚴重缺陷的包袱,就象陷入泥潭一樣,不能不一再遭受不應該的損失。

盡管如此,如果把美軍在瓜島登陸確實看作是美軍真正的攻勢轉移並破釜沉舟地進行反擊,說不定還可以挽狂瀾於既倒。

正如作戰經過所表明的那樣,美軍動員了新建造的“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戰列艦和其他種艦隻死守最初占領的橋頭堡,而聯合艦隊卻與此相反,雖然在特魯克和臘包爾集結了相當於美軍兩倍的兵力,但結果卻一敗塗地。這難道不正是航空兵力不強和基地選擇不當造成的後果嗎?這次失敗確實有些地方使人不禁想起中途島的往事。如果按這種思想方法來考慮問題,那麼因為對陸軍過分相信而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一部分人的想法是最為天真不過了。一直以蘇聯為戰略敵國的陸軍對美國國民以及美軍缺乏認識是不足為怪的。幾十年來跟陸軍一樣受上述片麵思想教育的海軍,一旦出現問題以後,就會認為對陸軍的戰鬥力做了錯誤的估計,結果,海軍軍官們的頭腦中對陸軍隻有很壞的印象。

第二階段作戰初期,山本大將說不定會有隨波逐流,任憑戰爭命運擺布的想法。

瓜島作戰告一段落的時候,日軍作戰方針明顯地由攻勢轉為守勢。一旦到了這個地步,無論從哪方麵采取防備措施都會捉襟見肘,漏洞百出。在既了解本國國力,又了解防備實況的山本大將麵前橫著一座難以通過的難關。至少也有一個爭取時間的問題。

大將當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日益引人注目的東部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方麵的美機上了。

昭和十八年(1943年)3月3日,向新幾內亞東岸運送陸軍官兵約20幾艘船隻快到萊城時,在新幾內亞的休恩灣遭到約100架美機的猛烈轟炸。運輸船全部被炸沉,護衛艦隻中,“荒潮”號、“朝潮”號、“白雪”號、“時津”·號、“早潮”號等5艘驅逐艦沉沒,其餘的驅逐艦亦全部被炸傷,這是在瓜島作戰中也沒有過的巨大損失。

山本大將將其所屬大部航空部隊集中於臘包爾方麵,企圖打一場大規模的航空殲滅戰。此次作戰名為“伊代號作戰”。4月3日,大將親臨臘包爾航空基地,直接指揮戰鬥。

臘包爾及其附近的陣容如下:

聯合艦隊司令部:

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

參謀長宇垣纏中將

航空參謀樋端久利雄中佐

航空參謀室井舍次中佐

第十一航空艦隊司令部:

司令長官草鹿任一中將

參謀長中原義正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