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馬裏亞納海戰(2)(2 / 3)

古賀長官對事態極為重視,他命令當時在特魯克的第二航空戰隊的飛行隊在酒卷少將指揮下,向臘包爾,而後向第一線布因出擊。

酒卷少將動用了可能使用的全部兵力,即戰鬥機48架,艦載轟炸機36架,艦載攻擊機18架,還編入若幹預備飛機,7月2日以後,從特魯克和臘包爾先後出擊,此外,還從上述兩地率領全部飛機出入於布因基地,在此飄起將旗。

古賀大將5月下旬以來一直留在內地,8月15日,發布了“第三階段聯合艦隊命令”以後,於8月23日再次進出於特魯克,觀察倫德巴攻防戰的進程。

四、“第二航空戰隊沒有飛行隊”

當時,在所羅門方麵任東南方麵艦隊司令長官兼第十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的草鹿任一中將將司令部從臘包爾遷至布因,全麵指揮航空作戰;上野敬三少將指揮的第二十五航空戰隊以臘包爾的布納卡納烏機場為主基地,主要用陸基攻擊機作戰;上阪香苗少將指揮的第二十六航空戰隊以臘包爾為供應基地,以布因為作戰基地與瓜島的美國空軍相抗衡。

酒卷少將抵達布因後,同第二十六航空戰隊相配合,當即參加激烈的空戰。基地航空戰的特點是以戰鬥機為主進行戰鬥。此前航空母艦部隊所經曆過的多次海上航空戰則以擊沉敵航空母艦為主要目的。隻要達到這一目的,海戰的勝利便唾手可得。由此可見,起主要作用的是使美軍航空母艦失去保證飛機起飛能力的俯衝轟炸機,而能夠製美軍死命的則是魚雷轟炸機。戰鬥機在援護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攻擊隊方麵是絕對必要的,但它並沒有決定海戰勝負的力量。

然而在基地航空戰中敵軍的飛機是主攻目標。這跟海上戰鬥不同,即使轟炸了敵軍的基地,也幾乎達不到消滅敵機的目的。因此,飛行員連同飛機一起葬送掉的空戰對於整個空戰以及在其保護傘下進行的地麵戰鬥、艦隊戰鬥起著決定作用。過去的戰例明顯地告訴我們,海上戰鬥中,受害最大的是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然而,基地空戰中,因為要自始至終地拚殺,損傷最多的是戰鬥機,攻擊地麵目標或艦船時,可根據攻擊目標的大小決定使用轟炸機的數量。然而,在實行援護的時候,情況卻不一樣,即使被援護的飛機隻有幾架,美軍戰鬥機也不多,擔任援護的戰鬥機也必須有足夠的數量。當時在所羅門方麵的空戰中曾定下一條原則:為援護其他機種,最少也要使用48架飛機。

以倫德巴攻防戰為契機,從6月30日打響了此種基地航空戰。首先是當天上午9時,27架墓地航空部隊的戰鬥機在倫德巴島上空進擊,同大約40架敵機交戰。敵機過半數(23架)被擊落。接著,於下午1點35分,由陸上攻擊機26架,戰鬥機24架組成的攻擊隊強襲倫德巴泊地,陸攻隊斷然進行魚雷攻擊。據報告魚雷擊中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各1艘,美軍運輸船被擊沉(美國方麵確認運輸船被擊沉),但由於敵人猛烈炮火的打擊和約80架美軍機的反擊,日軍方亦遭到嚴重打擊,18架陸基攻擊機和12架零式戰鬥機被擊落。接著又開始了第三次攻擊。下午3點艦載轟炸機8架,零式戰鬥機21架從布因起飛去執行轟炸任務。美軍輸船和驅逐艦各1艘被擊中起火。

經過此次戰鬥的結果,日軍在所羅門方麵基地航空部隊的可用兵力隻有約50架的零式戰鬥機,約20架的艦載轟炸機和26架陸基攻擊機。

為了與空中攻擊相呼應,日軍肖德蘭方麵的艦隊於當天夜裏企圖攻入倫德巴泊地,但因美軍阻攔而未成功。

第2天(7月1日)約38架敵P-38飛機整天在倫德巴上空警戒,但日軍布因基地的6架艦載轟炸機和35架零式戰鬥機突破美軍警戒,強行轟炸,使美軍在泊艦船遭到相當損失。

7月2日上午11點30分,布因基地的30架零式戰鬥機為援護當時駐臘包爾的第20飛行團的陸軍飛機,對倫德巴進行了攻擊,擊落敵機9架。日軍無一損失,安全返回。這是日軍海軍機作陸軍機使用,開戰以來第一次對所羅門方麵進行的攻擊。當天,日軍艦隊的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於午夜時分攻擊了倫德巴的美軍陣地。日方未遭損失。

7月3日,美軍在把重炮運到倫德巴島上之後,開始炮擊對岸的門達,戰爭前途更加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