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米茲攻勢
盟國從瓜島開始的反攻是麥克阿瑟攻勢的開台鑼鼓。相互角逐的基地航空機是主要的兵力。基地航空戰打得難解難分,逐漸變成了一場消耗戰。這一期間,作為海上航空兵力的日機動部隊在各次主要作戰中實行了相互配合,以瓜島爭奪戰為契機,南太平洋海戰由是而起。海戰當初日機動部隊占有優勢。這是日軍迫使日軍海上航空兵力後退的唯一時期。然而,在進入消耗戰之後的基地航空戰中,日軍卻令人遺憾地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境地。日軍雖曾多次將海上航空兵力——機動部隊的艦載機全部用在陸上基地,但麵對日益增強的美軍基地航空兵的絕對優勢,日軍最後還是被逼到山窮水盡的困境。
這就是一切災難的根源。
失去全部飛機的日軍航空母艦部隊隻好撤退到內地重新建設。為此,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在日軍海上航空兵力出現了半年空白的情況下,美軍海上航空兵力是否在繼續後退呢?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在珍珠港司令部沉著而順利地計劃著“尼米茲攻勢”。在麥克阿瑟元帥指揮下,美國陸軍展開了從所羅門開始,沿新幾內亞,直到菲律賓的進攻戰。為了同這一攻勢相呼應,美海軍悄悄地層開了由吉爾伯特開始,經馬紹爾群島延伸到加羅林群島的中太平洋戰線。過去30年間,日本海軍曾堅持一條宗旨,為了迎擊並殲滅從大洋彼岸來攻的美國艦隊,必須牢牢掌握西太平洋的製海權。如今所麵臨的正是這種形勢。同過去相比,隻有一點不同,即過去美日雙方都以戰列艦為主力,而如今的主力則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機動部隊。
美國的造船台上又有幾艘航空母艦下水了吧?當時,據說美國的飛機生產能力為月產9000架,新生產的飛機中一定會有相當的分額分配給航空母艦了。美軍飛行員數為編製定額的3倍,可以設想,他們正在使用足夠的燃料進行訓練。
這樣一來,昭和十八年(1943)年11月中旬,由斯普魯恩斯中將率領的掌握著優勢的美國機動部隊在新發起的攻勢中已將其攻擊矛頭指向吉爾伯特島了。19、20兩日,多達數百架的敵艦載機對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的攻擊空前地激烈。21日清晨傳出了美軍水陸兩棲部隊開始在馬金和塔拉瓦登陸的消息。爾後,於22日馬金島消息中斷。與此同時,還曾在數日之內有過關於柴崎惠次海軍少將率領守備隊死守塔拉瓦並使斯密斯海軍少將所屬第2海軍陸戰師遭受巨大損失(據記載這是太平洋戰爭中一次最大的苦戰)的消息,然而,25日傳來全軍突擊的消息之後,就音信斷絕了。
古賀大將為了填補日軍機動部隊的空白,將遙遠的千島方麵的基地航空兵調來進行增援。
22日以後,曆時4天用145架次的飛機攻擊美機動部隊,然而終究不是美軍的對手。
過了年以後,於十九年(1944)1月30日,斯普魯恩斯中將率領的機動部隊前來襲擊馬紹勿群島,在實行全麵空襲的同時,還進行猛烈的炮擊,然而日軍卻沒有兵力進行還擊。2月1日,美陸軍部隊從馬紹爾群島中央楔入,占領了誇賈林和魯奧特島。結果,馬紹爾群島的第一線基地馬羅埃拉普,沃糾、米利、雅魯特等被切斷了後方,成了漂浮在遠方海洋上的孤島。約5800名守島官兵,彈盡糧絕,隻好束手待斃。人心惶惶張皇失措,為采取對策而絞盡腦汁。但是不管人們怎樣捶胸頓足,既然沒有作戰的飛機,那就無計可施。
古賀大將再次率領水麵艦艇部隊從特魯克泊地出發向馬紹爾出擊,企圖伺機決戰,然而,因為缺乏航空母艦部隊而難成大事,最後又無奈返回。
如果失去馬紹爾群島,特魯克也就癱瘓下。艦隊如果停在特魯克無所事事,那正好是授敵以餌。古賀大將預感到特魯克危機將至,於2月15日命令聯合艦隊駐特魯克兵力後撤至帕勞。此後,大將本人為了同大本營進行聯係,率“武藏”號到內地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美機動部隊於2月17日前來襲擊特魯克。該島是開戰以來保障南東兩作戰正麵的最大的前進基地。正當聯合艦隊的大部分艦艇處於危機邊緣的時刻,部隊竟然退向帕勞,這樣做固然可以減小損失,但特魯克卻喪失了基地的機能。
這天,有美軍機動部隊從東北向日軍接近,然而巡邏機竟未能發現。這是白晝巡邏疏忽大意的結果。盡管已經預見到了美軍機動部隊將前來襲擊特魯克,但連日來,一刻不斷的巡邏,對一般人來講,乃是一件苦差事,因此,過不了多久就失去搜索的熱情。
美軍對特魯克的空襲到第二天(18日)也沒有結束,艦載機7次輪番轟炸,兩天內日軍損失慘重,計有飛機約180架,“那珂”號、“阿賀野”號輕巡洋艦2艘,“舞風”號、“文月”號、“疾風”號、“太刀風”號驅逐艦4艘,運輸船26艘,人員約700名。堆積的燃料和許多其他種軍用物資被徹底破壞。特魯克徹底癱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