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甚猛的尼米茲攻勢以機動部隊的空襲為其先導。角田部隊剛一接觸就遭到挫折。美軍僅僅用了較小的兵力,角田部隊就招架不住。從今以後,在美軍繼續對帕勞的空襲衝,角田部隊隻能反複消耗兵力罷了。
三、名為“雄代號作戰”的奇襲未能實現
美軍機動部隊從特魯克開始,接著對塞班島和提尼安進行了凶狠的打擊,然而不久竟消蹤躡跡了。觀察一下美軍的動向,可以確定敵機動部隊正在馬紹爾群島某地將基地向前推進。據判斷這一地點很可能是馬朱羅環礁。
從特魯克和塞班島海戰中所領教到的敵軍的戰鬥力來推論,美軍機動部隊既然已經出動,那就一定要打到底。而憑著力量已經不如當年的日本海軍航空部隊來迎擊和堵截敵機動部隊,似乎是很難成功的。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對美軍的行為若明若暗,不甚了了之事不勝枚舉。岡村作為一個飛行工作者,也有一些縈繞心頭、夢寐難忘的事。瓜島苦戰時的B-17飛機和當前的美軍機動部隊就屬於此種問題。當然,後來的B-29飛機也同樣令人難忘,但是,B-17和機動部隊兩者卻是決然不能等閑視之的。
瓜島爭奪戰從一開始就遇到了B-17所造成的麻煩。這種防彈能力很強的飛機用我們的零式戰鬥機是很難將其擊落的。有一次我遇到了當時在旗艦“大和”號上任聯合艦隊航空參謀的棲端利雄中佐,他說:
“我們在瓜島爭奪戰中所以打了敗仗,最主要的原因是打不掉B-17。”
在中太平洋,從吉爾伯特開始的尼米茲攻勢中,造成日軍失敗的原因就是美軍有了機動部隊。人們會想,航空母艦有其薄弱環節,比如,隻要善於奇襲,即使一架飛機也並非不可能把航空母艦壓製住。然而實際上日軍無論怎樣反擊,也無法美軍艦造成哪怕是輕微的損傷。相反,隻是自己的飛機遭到損傷。而美軍機動部隊所到之處,猶如刮了一場台風,其慘狀令人目不忍睹。日軍經過千辛萬苦積攢起來的家底叫它一下子破壞得一幹二淨!如果能贏得時間,讓日軍方的戰鬥力達到所希望的水平,那麼,戰局不就可望好轉了嗎?……難道美機就無法擊敗嗎?想是這麼想,可就是毫無辦法。
如果失掉馬利亞納,那麼B-29必然要出現在日軍上空,而且從此種飛機的性能可以明顯看出:隻要一出現,就必然象當年B-17剛一出現時那樣很難擊落,給日軍帶來極大危害。要想不讓馬利亞紈失掉,就必須殲滅美機動部隊。然而這是辦不到的。
以大本營海軍參謀身分經常主持航空作戰的那個人就是開戰之初就製定過奇襲珍珠港計劃的源田實中佐。根據珍珠港作戰的經驗,人們再次考慮到乘美軍之虛,攻其不備的問題。美軍機動部隊一旦出動,對其實行正麵迎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其返回基地停泊時,對機動部隊的核心——十數艘航空母艦進行襲擊並一舉殲滅並非沒有可能。何況航空母艦停泊時,戰飛機幾乎完全不出動,加之馬朱羅附近又沒有大型陸上基地,日軍受敵機的危害較小,轟炸和魚雷攻擊的命中率都比較高。
源田中佐可能是基於這一指導思想,對各種具體的作戰構思作了反複推敲,提出了一個自以為頗為“雄渾”的方案吧?這一作戰方案的代號就是“雄作戰”。
1.作戰目的:
奇襲在馬紹爾群島泊地停泊的美機動部隊,主要是殲滅美軍正規航空母艦,借此以期扭轉戰局。
2.作戰方針:
用第一航空艦隊(角田部隊)、第二十二航空戰隊(在特魯克)和第三艦隊(小澤部隊)的主力實行空襲,為策應這一軍事行動,潛水艇戰隊的部分艦隻應裝載特-4型坦克(水陸兩用的特種戰車,主要用於橫斷環礁入侵作戰)。
3.使用兵力:
A.陸基航空兵力
第一航空艦隊:陸基攻擊機60架
陸基轟炸機40架
艦載轟炸機50架
艦載戰鬥機100架
偵察機2架
第二十二航空戰隊:陸基攻擊機20架
總計272架
B.海上航空兵力:
第一航空戰隊第二航空戰隊第三航空戰隊全部
此外,輔助航空母艦(海鷹,大鷹,雲鷹,神鷹)的大部分用來裝載第一航空艦隊的部分戰鬥機。
大致兵力:戰艦200艘
戰鬥轟炸機50架
艦載轟炸機130架
艦載攻擊機150架
偵察機若幹
小計530多架
總計約800架
C.大部分水麵決戰兵力
4.作戰要領
A.使用基地:威克島、南鳥島、特魯克,波納佩島、瑙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