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可以明顯看出,從飛機的性能來看,門本方麵的情況根本不能說是好的。

那麼飛行員的情況又怎樣呢?

首先看一看飛行隊的指揮官。從戰爭初期的珍珠港奇襲到印度洋戰爭這一段時期,南雲部隊的飛行隊長都是一些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具體地說,任總指揮官的赤城飛行隊長淵田中佐是海軍學校第五十二期畢業生(大正十三年畢業);其次,橋口,高橋兩位少佐是五十六朗畢業生(昭和三年畢業),板穀,島崎、楠美三位少佐是五十七期畢業和;年輕的江草、村田兩位少佐是五十八期畢業生。中途島海戰時,隻是增加了一位五十九期的友永大尉,變化也不算太大。

然而,珊瑚島和中途島海戰中,指揮官一個接一個死去,航空母艦部隊又進行了改編。結果,指揮官的班底發生了巨大變化。到南太平洋海戰前夕,換上了五十八期的關、村田、寺島三位少佐,第五十九期的新鄉少佐和第六十一期的高橋少佐。

馬利亞納海戰前夕,作為主力部隊的第一航空戰隊的指揮官換上了第六十四期的垂井少佐,第二航空戰隊換上了第六十二期的石見少佐,第三航空戰隊換上了六十四期的山上少左。

岡村在機動部隊任職的兩年多的時間裏,飛行隊的指揮官實際上年輕了10歲。一些黃口小兒也擔任了指揮官的職務,未免太不成體統。對於飛行員來講,10年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論從經驗,還是單純從飛行的機數來講,10年的差距是相當大的。開戰時的指揮官飛行小時都在3000左右,而馬利亞納海戰時,飛行小時超過1000小時的指揮官已為數很少。

日本海軍聲稱要進行最後決戰,集海軍之全力進行作戰準備,可是為什麼卻沒有完成決戰所需的編成呢?一個致命的原因就是航空作戰上有漏洞和作戰指揮方麵手伸得過長。昭和十七年末的南太平洋海戰以來,美國海軍根據國家實力對重大的作戰方針進行了調整,對航空母艦兵力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而日本海軍卻與此相反,一方麵充分地認識到了對航空母艦部隊進行訓練的必要性,然而由於戰局所追,不得不拆東補西,將理所當然應在海上使用的航空母艦飛機派往陸上基地,每次都損失大量曆經艱辛培養出來的熟練的飛行員。結果,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不過,這種變化是緩慢進行的過程,而且發生在一般海軍軍人難以察覺的陸上基地上,尤其是其總數還不及一艘大型軍艦上的艦員人數,因而不徹底了解航空戰的人是無法理解這種變化所造成的嚴重惡果。

單從數字來看,飛行員損失的結果跟損失一艘軍艦的後果是一樣的,同樣使聯合艦隊失去活動能力。

隻要航空母艦部隊健在,其他種水麵艦艇就可以發揮其巨大威力,而如果失去航空母艦部隊,則巨艦大炮隻不過是浮在水上的巨型鐵塊而已。原因是戰爭已經進化到了這種地步。

總而言之,太平洋戰爭是空中之戰。飛機這種靈活機動的兵器成為主要的兵器以來,好端端的“大和”號,“武藏”號戰列艦也因為無用武之地而退出曆史舞台了。

國力匱乏的日本適合於保持昔日那樣的軍備形式,無論怎樣急迫,造一艘戰列艦要用3年時間,-要培養一個海軍大尉則需要10年時間。日本人勒緊了腰帶,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終於建設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軍備,而且總算保衛了國防的安全。

然而在以飛機為中心的現代化戰爭中,不可能長期靠勒緊腰帶的辦法建設軍備。航空軍備與國家的總的人力物力有著直接關係,國民生活的潛力直接受其影響。美國能很快生產出天文數字的飛機,而經過30年慘淡經營的日本聯合艦隊則顯得無能為力。

戰爭中,岡村根據俘虜提供的情報,時常親自了解到美國前線的情況。據說美軍十分奢侈,沒有巧克力和咖啡就不打仗,可是日本軍隊卻很能忍受饑苦,給點醃梅子和飯團就可以度日。這樣儉樸的軍隊怎麼會叫那樣奢侈的美國軍隊給打敗了呢?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嗎?現代戰爭的情況已和往日不同了,光憑精神力量是無濟於事的。國民生活水平高,生活奢侈的軍隊有著更大的現代軍備的潛力,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岡村根據自身的經驗得出了一條教訓:靠勒緊腰帶來勉強建立軍隊,國家的安全未必能得到保障;與此相反,如果8000萬日本國民每家都有一輛家用汽車的話,那麼,即使國內看不到一兵一卒,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