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雙關的精髓在於言此及彼。在生意場上,一語雙關可以讓自己進退自如,讓對方寸步難行。
一語雙關是運用語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義關係,同時談及兩件事,在盡顯智慧的同時一舉壓倒對手。
某百貨公司正在進行“大酬賓”,櫃台前購買者爭先恐後,秩序混亂。一位女士擠了半天也沒有前進一步,然後憤然地對營業員說:“幸好沒打算向你們買‘禮貌’,我看這裏根本也買不到。”
營業員隨即說:“請讓我看看您所需要的‘禮貌’的樣品!”那位女士聽後愣了一下,笑了。
營業員巧妙用雙關語回答了女士的提問,既提醒了顧客,也沒得罪她。
一次,一位神甫對一個商人說:“上個星期,我的傘在一所教堂裏被人拿走了。因為傘是朋友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十分珍惜,所以,我花了幾把傘的價錢登報尋找,可還是沒有找回來。”“您的廣告詞是怎樣寫的?”商人問。“廣告在這兒。”神甫一邊說,一邊從口袋裏掏出一張從報上剪下來的紙片。商人接過來念道:“上星期日傍晚於教堂遺失黑色綢傘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煩請送到教堂,必有酬謝。”
商人說:“我是常做廣告的。登廣告大有學問。您登的廣告不行,找不到傘的。我給您再寫一個廣告,如果再找不到傘,我買一把新的賠您!”第二天,商人寫的廣告就見報了。
次日一早,神甫打開屋門便大吃一驚。原來教堂裏已橫七豎八地躺著八九把雨傘。這些傘五顏六色,布的綢的,新的舊的,大的小的都有,都是從外麵扔進來的。神甫自己的那把黑色綢傘也在裏麵。神甫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商人,很是疑惑,問道:“為什麼先前的廣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而現在卻有人自動送傘回來呢?”商人拿出廣告讓神甫看,廣告是這樣寫的:“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見某君從教堂取走雨傘一把,取傘者如不願招惹麻煩,還是將傘速速送回教堂為好。此君為誰,盡人皆知。”
商人的廣告雖然有些狡猾和不實,但毫無疑問,其語言是有說服力和殺傷力的。一語雙關,巧妙暗示已知道偷傘的人是誰,同時又指出了送還雨傘的地點,結果幫神甫找回了雨傘。
會說話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遊刃自如,從而輕而易舉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個叫托德的美國人,在一個棒球場附近販賣各種冷飲。
可是,每當夏天的腳步一走,他的生意便很難維持。
有一次他靈機一動,想到這麼一個創意:把一張紙分為兩半:一半寫著夏天已走,本店冷飲部結束;另一半卻寫著冷天將至,本店熱飲部即將開張。他準備了大量的熱咖啡、三明治、麵包、熱湯汁等,居然真受到了歡迎。
後來,他的顧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
沒幾年,托德先生便成了百萬富翁。
托德提供的兩種選擇,向人們做出強烈暗示——非此即彼,你必選其一,讓人們於不知不覺中掏錢消費。
在生意場上,當遇到棘手的問題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時,一語雙關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