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三十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人們辭舊迎新的主要慶典都集中在這一天,因此,這一天是最隆重、最熱鬧的日子。
(一)貼條幅設天地桌
為了點綴年景,營造新春納福迎祥的氣氛,從早晨起,人們就都梳妝打扮整齊。
舊時,女人們都戴上象征吉慶有餘的絨花、絹花,門前貼上紅色春聯、門心,詞句因戶而異。有的還要貼上紅綠掛千,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上窗花。室內貼上“一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福字。
此外,錢櫃及大型生產工具,買賣店鋪的幌兒、招牌上,都貼上黃紙做的“道有兒”。但是,一些王府門頭或較大的宅門往往不用這些裝點,他們隻將標有自家堂號的大紅“氣死風”燈掛起來就行了。
為表“慎終追遠”和“思時之敬”,有祠堂的一律將宗親三代的主牌亮開,先人有畫像的一律要懸掛起來。沒有祠堂和主牌的也要臨時設位,供幾個裝有花紅紙錢的包裹。
三十兒晚至初一淩晨,傳說諸神下界考查人間善惡。因此,院內要設天地桌,上設五供,焚香秉燭,以求過往神靈在新的一年裏賜福。
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正廳設八仙桌,掛上紅繡片的桌圍子,擺上香爐、蠟扡,插上紅蠟。蠟扡下邊還分別壓著黃錢、元寶、千章,謂之“敬神錢糧”。
各家所供的神像不一,大致說來,一是“百份”,即天地爺和諸神木版刻印的相冊。頭一張是黃紙彩色的玉皇大帝,半插半露地插在一個紅燈花紙的口袋裏,再夾在一個木夾子上;二是在大幅黃毛邊紙上拓印的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的全神碼;三是福祿壽三星的畫像或瓷像;四是接進來的財神碼,是給夜間接神準備的祭壇。院內設生鐵鑄成的大“錢糧盆”一個,內放鬆木枝、芝麻秸,兩旁各設一掛至數掛鞭炮。
舊時,如家裏有佛堂、神龕的,一律要上供,供品通常有:
一是成堂套餅。即五個大小不等的月餅疊起來,上邊擺個帶紅壽字的麵桃,此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支供花。
二是成堂蜜供。麵塊小條過油後,滾上蜜,疊成小塔,高的有數尺,矮的隻有幾寸。除灶王供為三碗外,餘者皆為五碗一堂。
三是成堂麵鮮。即用麵粉製成的各種水果形的點心,亦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支。
四是成堂鮮果。如柑桔、蘋果之類,隻有梨不作供品,亦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支。
五是其它幹果或炒菜,多為素食品。供品堂數不拘,有用一堂、三堂、五堂乃至九堂的。
此外,還要做一碗年飯,擺上桂圓、荔枝、生栗子、紅棗等年飯果,中間用一塊大柿餅插上帶鬆木豆染紅的鬆枝,以紅繩拴五枚小銅錢掛在上邊,謂之“搖錢樹”,再用黃、白年糕各一塊,一塊棗朝上,一塊棗朝下,放在碗內,上插劉海灑金錢的元寶。這兩碗供品對稱地放在供桌兩邊,前邊擺設五供祭器,並點上大紅蠟,以渲染年夜的氣氛。
所有這些活動儀式,都表達了人們祈福保平安的美好願望。
(二)吃團圓飯
除夕的晚宴謂之團圓飯。除夕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都在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吃團圓飯時,家裏的成員要齊全,菜飯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生活美滿。因為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可以葷素一齊上。
孩子們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兒當天掌廚做出來。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兒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菜板上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家家戶戶傳出的剁肉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賬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共敘兒女情,心頭的幸福感難以言喻。
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盤、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征“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等。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在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隻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酒、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都有豐富的文化品味。
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除夕之夜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
1.吃年夜飯守歲 守歲時間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吃至深夜。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其中就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詩句。
探究守歲這個習俗的來曆,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之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家畜,傷害人類,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們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稱作年關。並且,人們還想出了一整套過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作為一種民俗,除夕守歲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