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農業社會,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物了。除夕之夜,這些應節的飲食便紛紛擺上餐桌,讓人垂涎欲滴。
(一)春節期間吃餃子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兒,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兒裏,以寄托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
1.吃餃子的習俗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兒晚上零時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兒裏。吃到如意和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
餃子因所包的餡兒和製作方法不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也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曰“線穿元寶”。
北方人過年吃餃子,除了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外,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地方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當然,這隻是人們的一種願望。
2.餃子的來曆與演變 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兒、被稱為“餛飩”的食品。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估計那時的餃子煮熟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著吃。
唐代餃子的外觀和吃法已經和現在一樣了。宋代稱餃子為“角兒”,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據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做匾食。劉若愚的《酌中誌》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3.餃子的傳說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
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開天辟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紮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保護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麵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兒,用嘴咬著吃。
餃子這一節日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我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春節期間吃年糕
春節時我國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明朝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了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