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時期的繪畫,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繪畫主要應用於壁畫、章服以及青銅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紋飾,此時基本上是裝飾性圖案。到了西周以後,開始有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的紀事性繪畫作品,其實物遺存,最早的見於春秋晚期的青銅器刻紋與鑲嵌圖像紋飾。繪畫的作者皆是百工。

先秦時期,古墓畫主要有帛畫和漆畫。現在能見到的較少,因為年代過於久遠,而且與使用的材料有很大關係,存留下來的不多。

(一)先秦古墓的帛畫

墓室繪畫保留下來了大量古代藝術作品,成為我國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那個厚葬風氣盛行的年代,古人借助丹青文采來裝飾陵寢梓宮,表現生死祈祥和魂魄神仙等,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在墓室裏麵保留畫作,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傳統,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思想、宗教觀念等方麵,具有濃鬱的曆史氣息。

先秦時期中,春秋以前屬於奴隸製社會,戰國以後則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青銅文明”。

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繪畫當然也不例外,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商代的多處墓葬中發現了殘存的彩繪布帛。但是,今天能夠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跡少之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繪畫都繪製在了易於腐爛的木質或者布帛上麵。

幸運的是,在長沙的楚墓中先後出土了兩幅戰國時期的帶有旌幡性質的帛畫,它們都屬於公元前3世紀的作品。

其一為《人物龍鳳帛畫》,1949年在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質地為平紋絹,高0.31米,寬0.225米。

畫麵右下方繪有一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發髻盤腦後,雙手合掌,身著鳳紋寬袖細腰長袍。對於她的身份,曾有巫女說、女媧說、山鬼說、巫祝說、宓妃說。蔡季襄最先主張的墓主人說,今天成為定論。

聯係到《人物禦龍圖》、馬王堆墓、金雀山墓非衣墓主人像,這個婦女像為墓主人的觀點,確鑿無疑。隨葬的假發一束,也似乎與畫上的發髻有某種聯係。

畫麵中上部,即墓主人頭上前方,有一隻碩大的鳥引頸張喙,雙足一前一後作騰踏邁進、探爪攫拿狀,翅膀伸展,一對尾羽上翹至頭部,整個動勢向前飛撲。它作為鳳的形象幾乎沒有爭議。

畫麵左方即鳳的前麵繪一條張舉雙足、體態扭曲的龍。郭沫若曾誤為夔,也是蔡季襄最早認為是龍。今天,龍說成為定論。

畫麵右角即墓主人腳下有一月牙狀物,聯係到帛畫的招魂性質,應為“招魂之舟”。

其二為《人物禦龍帛畫》,1973年在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細絹質地,高0.37米,寬0.28米。

這幅帛畫可以說是《龍鳳人物圖》帛畫的姊妹篇,二者從製作的時代到風格技法大體相同。但《人物禦龍圖》在繪畫技巧上比前者更趨成熟,畫麵中心繪一有胡須的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巨龍。龍頭高昂,身平伏呈舟形,翹起的尾上立一隻鷺,圓目長嘴,頂有翰毛,仰首向天。

畫中人物上方有一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繪者較好地把握了從細微的局部來烘托主題,畫中龍、人物均麵向左,而人物的飄帶、輿蓋上的飾物則向右,表現出種較強的方向性和人禦龍出行時的動感。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視“龍”為神物。是通天地之靈物,它可以載人或神上天或邀遊太空。這雖是一種虛幻,但都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征服自然的浪漫主義氣質。這幅帛畫反映出先民們對人死後靈魂不滅,乘龍天遊或乘龍升天的一種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