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男子可能就是死者的側麵肖像。畫中男子,高冠岌岌,長劍陸離。而白鷺象征著男子的人格風範,同時白鷺又是傳說中仙境之物。整幅帛畫呈現出男子走完了塵世之曆程,踏上天遊之行。
禦龍乘風白鷺相隨,表現出男子軒昂自若的風度。這種廣闊的襟宇,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在藝術中的體現,反映出中華民族對生與死獨特的認識。
這幅帛畫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金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暢的線條勾描,再施以平塗和渲染,畫中龍、鷺、輿蓋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現出繪者純熟的繪畫技藝和對狀物的精心細致的觀察。
這兩幅畫在內容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形象少而精,除了招魂和升天目的所必需的外,沒有任何可有可無的形象。其二,招魂和升天的主要媒介物由鳳變為龍,包含著楚人由崇鳳向崇龍轉化的深層文化內涵。
在表現手法上,它也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墓主人形象具有全身肖像特征,女子著細腰彩錦繡袍,男子頭戴切雲高冠,腰佩長劍,均以典型的服飾表明墓主的中等貴族身份和不同性別。其二,所有形象,包括人、龍、鳳、魚、天蓋、舟,均以全側麵來表現,說明早期繪畫善於抓取形象輪廓最突出、特征最鮮明的一麵。
兩幅畫描繪的都是墓主的肖像,這顯然與戰國流行的升仙思想相關,人物作正側麵立像,通過衣冠服飾表現其身份,儀態肅穆。勾線挺拔流暢,著色采用平塗與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調莊重典雅。
(二)先秦古墓的漆畫
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的木質品上的漆畫殘留,可見用漆作為顏料繪製器物在當時已很普遍了。由於常用黑、紅兩種基本色,因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據說,那時的漆繪製品,經常與明亮的青銅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擺在一起,極富觀賞性。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漆器的文明古國,先秦漆器,特別是戰國漆器上的繪畫,在我國繪畫史上熠熠生輝。雖然當時漆畫主要為裝飾圖案,但其主體部分,卻多表現為有明確意義的圖畫。做法與帛畫一脈相通,用毛筆畫成。
1978年5月,在湖北省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其時代為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內的漆畫繪在內棺左右側板及頭檔上,外表以生漆為地,繪有黃、黑、灰三色裝飾圖案和神異圖像。
神異圖像繪於左右側板戶牖紋圖案兩邊,專家已經有所論及。人麵鳥身者有四個,都是頭戴兩尖飾物,兩翅舒展,一手握戈腹部畫鱗紋,兩腿叉開,有扇形尾翼,其為引魂升天的羽人。
戴假麵者八個,頭頸都有複雜飾物,胸腹飾獸麵,執雙,跨下若火焰狀紋,其為驅鬼逐疫的方相氏。
羊首人身者八個,位於方相氏下,兩腮有長須,亦持雙戈,一般認為與前一種神獸形象有關,是方相氏率領下的神獸。
狀若大鳥者四個,位於神怪形象之上,雞頭,長頸,直立,振翅張爪,身體左右對稱,被認為是負載靈魂升天的鸞鳳。
通過這些靈怪形象,表示墓主得到神物護佑。這些漆畫構成嚴謹,線描勻稱健勁,冷暖色調對比強烈,帶有濃鬱的裝飾趣味。
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畫《舞樂圖》,筆法粗細不一,或平塗,或僅有輪廓,顯得較為灑脫靈動。
此外在內棺正麵頭檔上,還畫有朱雀、白虎。朱雀昂首而立,一足曲舉,一足踏白虎背;白虎張嘴吐舌,回首顧盼姿勢雄健。此內棺漆畫極富有裝飾性,左右側板圖基本對稱,畫麵用整齊的方框分割成各相對獨立部分。內容詭秘,並以蛇形圖案為主要裝飾,更多地受到當時楚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