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漢代墓室中的裝飾壁畫,興起於西漢早期,流行於東漢,墓主多為高官顯貴或地方豪強。漢墓壁畫對於了解漢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以及審美思想有重要意義。
漢代墓室壁畫可分前、後期。前期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早期,僅有八裏台、燒溝無名氏、卜千秋、棗園、千陽、西安、內蒙古鄂托克、商丘等八座;後期為東漢中、晚期,包括此時所有的漢墓壁畫。
(一)簡要介紹
秦漢以前的墓室,繪在壁麵上的隻有幾何形的簡單紋樣,這些繪在墓室中的圖案紋樣,若與孔子和屈原所見的當時王侯公卿廟堂的宮牆文畫作比較,題材和畫法都要簡單得多。但它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古代墓室壁畫有著更悠久的曆史,更意味著一個關係到民族生命意識和社會習俗的觀念開始進入地下,在墓室梓宮中一路鋪陳,體現著階段性的規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繼承了戰國諸子陰陽五行、道家神仙的思想,生作尋仙之遊,死起厚葬之風,他那滿藏奇器珍怪的陵寢,即是一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宮殿。
漢武帝尤敬鬼神,更熱衷於神仙方士之言,長生久視之術,進一步掀起了視死如視生的風氣。
漢代將先秦以來的魂魄觀念、神仙信仰、陰陽學說和天人感應等思想加整合與創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習俗乃至思想觀念為一體的葬製葬俗,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壁畫。用這些壁畫裝飾的帝王陵和貴族墓,不僅有了如地上宮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備了趨利避害,福壽神仙,蔭庇子孫的特殊功能。
西漢前期的壁畫墓經考古發掘的有兩座,即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園芒碭山梁王墓,墓主人均為分封一方的諸侯王。
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漢武帝元朔末年至元狩初年,即公元前122年前後。墓葬規格雖高,但繪飾壁畫卻甚為簡單,僅在石門、前室四壁及頂石上發現了朱、墨兩色繪出的雲紋圖案,沒有發現具有主題內容的壁畫。
芒碭山梁王陵屬於西漢前期的典型壁畫墓。芒碭山西漢梁王陵,位於河南商丘市東約九十公裏處,陵墓是斬山為郭、穿石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
主室前區頂部繪有一條長達五米、首南尾北的巨龍,頭角身翼,龍舌卷銜怪獸,左右畫朱雀、白虎,或為四靈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畫色彩濃麗,形象誇張,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壁畫圖像明顯還帶有痕跡的楚地繪畫風格。
西漢後期代表性的壁畫墓,集中在洛陽和西安兩地。洛陽是中原腹地,又為九朝故都,曆史文化遺存豐厚。
洛陽考古發掘的西漢後期壁畫墓有,燒溝六十一號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淺井頭壁畫墓等。壁畫分布在主室頂部、前後山牆和隔梁上,有一磚一畫的形製,也有多磚拚繪的橫幅式構圖,還有塑繪結合的畫麵。
壁畫題材多為驅儺逐疫,祥瑞升仙以及曆史人物,真實地反映了西漢時期的喪葬觀念和社會習俗。漢代葬儀中用儺儀,沿用先秦方相氏驅儺的習俗,以保護死者不受山林獸怪的侵擾。漢人重儺儀,更將驅儺的場景畫在了墓室中。這一現象,對探討兩漢之際死生觀念的轉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洛陽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漢王朝和王莽時期的都城,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兩岸的京畿陵區,分布有這個時期高規格的墓葬,已經發現西漢時期的壁畫墓,重要的有西安交通大學附小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學附近的壁畫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一號墓。
二十八宿天象圖按內外圓分別構畫,內圓畫流雲、金烏太陽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圓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與之相配的二十八宿,附帶用人物、動物形象來標識各宿的名稱。
圓環外繪彩雲翔鶴,後壁繪羽人持靈芝引導墓主靈魂升天,下有鹿鶴。壁畫構圖飽滿,色彩明麗斑斕。所用雙線填色的方式和勾連紋樣的組合形態,也可看出前後相繼的風格脈絡。
王莽篡立改元,推行新政,喪葬製度與習俗略有改變。這一時期的壁畫墓以陝西千陽漢墓、鹹陽龔家灣一號墓、洛陽金穀園新莽壁畫墓、偃師辛村壁畫墓為代表。
壁畫題材在西漢四靈祥瑞、引魂升仙的圖像基礎之上,又增加了宴飲庖櫥、車馬遊獵、樂舞百戲、神仙偶像等新的內容並呈現流行的趨勢。
西漢的喪葬習俗和墓葬壁畫經過王莽時期的轉變,在東漢厚葬靡費風氣日漸盛行之際,原已具備表達喪葬功能的壁畫得到進一步地拓展,宣揚死者生前殊榮的圖景與仙國盛宴的圖像,成為裝點墓室的主要題材。
從已發現的三十多座東漢壁畫墓來看,以洛陽為中心,中原北方地區的東漢壁畫墓得風氣之先,波及範圍則遠至遼東和河西地區。
中原北方地區的東漢壁畫墓集中在河南、河北及周邊地區。河南發現有洛陽北郊石油站附近的壁畫墓,洛陽機車工廠附近的壁畫墓,洛陽西工壁畫墓,洛陽第三八五〇號壁畫墓,洛陽偃師杏園村壁畫墓,新安鐵塔山壁畫墓,洛陽朱村漢魏壁畫墓,密縣打虎亭二號畫像石壁畫墓,密縣後土郭一、二、三號畫像石壁畫墓,滎陽萇村壁畫墓。
河北有望都一、二號壁畫墓,安平逯家莊壁畫墓。其它地區陸續發現的東漢壁畫墓,有山西夏縣王村壁畫墓,山東濟南青龍山壁畫墓,江蘇徐州黃山隴壁畫墓。還有安徽亳縣董園村的一、二號畫像石壁畫墓。
繁榮的中原地區文化,在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的設郡屯田和漢末動蕩之秋的移民風潮之際,傳至到河西、遼陽等邊疆地區,因此,這個時期邊疆地區的壁畫墓也呈現出較濃厚的中原文化特點。河西漢魏壁畫墓主要分布在武威一地。
同屬邊地的內蒙古,也在托克托、和林格爾兩地先後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壁畫墓。
(二)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曾播出過題為《馬王堆傳奇》的節目,節目中介紹了許多關於馬王堆的神奇故事。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一幅長約兩米的T形帛畫。
這幅畫比例適中,線條流暢,畫中的人物生動傳神,是傳統人物繪畫中的精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美術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就能欣賞到這幅畫的風采。
馬王堆漢墓是20世紀70年代在長沙市東郊被發現的,因為這個墓的外形很像馬的鞍具,所以當地人叫作馬鞍堆,後來又被訛傳為馬王堆。
這是一個近於方形的巨大漢墓,墓深20米,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由上到下呈漏鬥形逐漸縮小。在墓的最底部是著長4米,高1.5米的槨室。
槨室是由數十塊整木製作的槨板拚合而成,有的槨板重達一千多公斤。揭開槨板,人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寶庫,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邊填滿了五光十色的珍寶,幾乎把墓主人生前所有榮華富貴都記錄下來了。
巨大的棺材套裝有四層,四層棺材都用上好的天然木料打造,所有的棺材全部是靠能工巧匠的技藝用卯榫的辦法拚接起來的。
第一層是黑漆素棺。第二層是黑底彩繪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黃色繪出複雜多變的雲氣紋,中間穿插著111個怪獸或神仙,線條粗獷、想象豐富,洋溢著遠古的神秘氣息。第三層是朱地彩繪漆棺,紅色的底子上用綠色、褐色、黃色等各種顏色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一共畫了六條龍、三隻虎、三隻鹿、一隻鳳和一個仙人。最裏麵的一層才是安放墓主人的內棺。在棺蓋上覆蓋著一塊長達兩米的T形帛畫,這幅畫保存完好,在我國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
在進一步清理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麵刻有“妾辛追”三個字,由此斷定墓的主人是一個名叫辛追的人。
再來看一看這幅帛畫。人們猜測,這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畫,應該是一種用來召喚死者靈魂的“幡”。或許辛追並不肯定自己能升入天堂,所以才製作這樣一麵精致的幡來引導自己的靈魂,不要走錯了路。
這幅畫共分三個部分,上麵是天堂,中間是人間,下麵是地獄。
天堂的右側,奇怪的九個太陽在扶桑樹枝中間照耀,在最大的一個太陽中間站著一隻烏鴉。天堂的左側是一個彎彎的月亮,月亮裏有傳說中的神兔和蟾蜍,旁邊有一個仙女在飛舞。
在帛畫的上端,太陽與月亮的中間的人物應當是天神,她是一位人麵蛇身的女子,或許這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創世主女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