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墓壁畫,在漢朝達到其繁榮的階段,進入唐朝後,成為墓室的重要裝飾成分。但這種作畫方式卻長期為皇室所壟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唐朝以前古墓壁畫大多是顯示盛世威儀的壯觀場麵。進入宋代以後,由於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墓室壁畫也逐漸生活化和世俗化了。
從唐朝到宋朝,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貴族文化向大眾文化擴展的序幕。另外,同時代的遼、金、西夏古墓壁畫也各有特色。
(一)五代兩宋墓畫
五代十國雖處世紛亂,但因積極繼承唐朝文化的流風,書畫藝術活動仍在繼續。特別是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南唐,統治者雅好文學,推重書畫,中原畫家紛紛南就,宮廷和畫院中聚集了黃筌、顧閎中、周文矩,王齊翰、衛賢、徐熙、董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
南北畫風,各家技法彼此爭競,繪畫的題材除了人物之外,還有山水和花鳥畫。在今天傳世的五代繪畫作品和墓室壁畫上,能看到這個時代的清晰麵貌。
五代十國的壁畫墓,以1942年四川成都前蜀王建永陵的考古發掘為起點,半個多世紀以來,這裏陸續發現了八處高規格的壁畫墓,分別是943年南唐先主李昇的欽陵和中主李璟的順陵,900年吳越國錢寬墓,934年後蜀孟知祥的和陵,959年至960年在位的後周恭帝柴宗訓的順陵,958年後周節度使馮暉墓,924年後梁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939年吳越國二世主錢元瓘元妃馬氏康陵。
在以上的九座壁畫墓中,有七座是國主及其嬪妃的墓,餘下的兩座是雄踞一方的節度使墓。這批身份顯貴且紀年明確的壁畫墓,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五代繪畫藝術的時代特征和風格麵貌,對於研究唐宋繪畫的轉型過程極為重要。
南方墓葬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壁麵采用雕刻與彩繪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壁麵的層次感顯著加強。
五代墓室壁畫題材內容和風格的變化,到宋代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和價值取向。
宋代壁畫墓的典型形製是仿木結構的磚室墓,由晚唐五代簡單的磚室墓發展而來。這種墓室形製從北宋中期,特別是神宗以後,在中原普遍流行,內部裝飾是磚雕與彩繪相結合。
宋代墓室壁畫表現日常生活場景的畫麵明顯增多,營造的居住生活環境愈加逼真。磚砌墓室仿木結構日趨複雜繁麗,不少墓室磚壁上雕出門窗、桌椅、屏風、衣架、燈檠、櫃子、鏡台和刀尺等圖像,形成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裝飾格局。
宋代壁畫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和甘肅等地,尤以鄰近北宋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最為集中。
在江蘇、福建和江西等南方地區,僅發現少景的壁畫墓。由於南方的地理氣候條件等原因,宋室南渡並沒有使墓葬壁畫裝飾風氣在南方流行開來。宋墓壁畫按一定的方位構圖布局,畫麵往往圍繞墓主夫婦開芳宴展開,壁畫圖像與墓室空間密切配合,從中可以明顯看到陰陽禁忌、神仙孝行以及風水學說的影響。
在發現的宋代壁畫墓中,大多屬於無官品的鄉村上戶和富家商賈,墓製相對簡單,畫工也屬平常的民間畫工,世俗趣味和地域化的表現相對濃厚。
宋代帝後陵墓僅在河南鞏縣,即現在鞏義市洛河南岸的李後陵中發現有壁畫。李後是太宗賢妃、真宗生母,卒於太平興國二年。真宗即位後,於鹹平三年,按皇太後禮袝葬於太宗永熙陵的西北隅。
李後陵墓室內采用了磚雕、線刻、鬥栱彩畫和壁畫四種裝飾方式,壁畫僅在墓室穹頂至屋簷以上有彩繪痕跡,上有星象,下有祥雲繚繞的宮室樓閣,石墓門上刻有高大的武士形象,這一題材已在五代十國陵墓中發現。
以河南為中心的北方地區宋代壁畫墓,以1951年發掘的白沙宋墓為起點,在隨後半個世紀中陸續都有出土,重要的壁畫墓有禹縣元符二年趙大翁墓,新安縣城關鎮宋村北宋墓,新密平陌村大觀二年墓,河南登豐黑山溝北宋紹聖四年墓等。
南方地區宋壁畫墓資料不及北方豐富,四川、江蘇、福建、江西等地有少量的宋壁畫墓發現。四川地區的石室墓裝飾題材以開芳宴為中心,輔以武士、四神、婦人啟門、孝子故事等,采取的是浮雕的形式。
四川、江蘇、江西、福建等地相繼發現的宋墓壁畫,提高了對兩宋壁畫墓的認識。從壁畫題材內容、繪畫風格來看,閩贛兩地有較多的一致性,反映出兩地文化及社會習俗的一些共同特點。
(二)遼金西夏墓畫
興起於漠北草原的契丹族,驍勇善戰,占據北部中國的大片土地,建國後設置五京。在臨潢府,即今天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設上京,在大定府,即今內蒙古寧城設中京,在遼陽,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設東京,在大同設西京,在北京設南京。
這五京之地,大體也是遼代壁畫墓集中分布的地區。由於遼對境內的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針,尊重各自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俗,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因此,遼代壁畫墓明顯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麵貌。
遼代壁畫墓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契丹皇帝陵和貴族墓,主要見於遼上京、中京和東京腹地,並呈聚族而葬的特點;另一類是漢人墓,主要發現在遼南京、西京附近和東京的部分地區。
契丹族最初並無築墓埋葬的習俗,後來逐步吸收漢文化,尤其在遼政權建立後,開始仿照唐製修築墓室,厚葬風氣急劇蔓延。墓室規模之大,隨葬物品之豐富豪華,已超過了同時期的中原地區。
除常見的在壁麵上作畫的做法外,契丹族還流行在墓壙內安放柏木護牆板,壁畫直接繪在木板上。另有在石棺、木棺內壁施繪的做法,這些棺畫的功能與壁畫相同。
遼墓壁畫的題材,同樣具有與遊牧生活和傳統習俗相適應的特點。早期遼墓多以遊牧生活和草原風光為主,布局簡單,賦色單純,裝飾意味較濃。中晚期以後,大量出現儀衛、伎樂、侍宴、神獸等內容,在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同時,仍部分地保持著契丹民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