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自古人才薈萃,名流輩出。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

在湖北省江陵縣城北五公裏處的紀南城,即郢都故址的周圍,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大約從春秋中期至公元前278年。

建國以後,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等單位在紀南城內及其外圍的調查中,發現各類楚墓兩千八百多座,已發掘的有八百餘座,有多重棺槨的貴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出土文物達七千餘件,為研究東周時期楚國的曆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一)江陵的總體概況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江陵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普遍種植稻穀。江陵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春秋時就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

1.地理環境 江陵因“以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1998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江陵縣,轄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七鎮和馬家寨、秦市兩鄉以及三湖、六合垸兩個管理區。

江陵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而倍受世人關注。古代社會,江陵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2.曆史記載 江陵從春秋戰國至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曆時515年。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現存磚城為明、清建築。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宮渚宮。

江陵城,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滅楚後,成為曆代封王置府的重鎮。江陵城也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曆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裏。

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

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對仙女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曆。

晉永和八年,桓溫督荊州,將舊城與新城合並為一。後梁乾化二年,荊州節度使高季興據江陵稱王,建南平國,驅使民工十餘萬,大築重城,致發郭外25公裏塚墓取磚,後梁龍德元年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修外郭,後唐天成二年築子城。

南宋淳熙間,以城多潰圮,安撫使趙雄奏請修築,為磚城十餘公裏,元至十三年,忽必烈攻下荊州,詔令毀城。至正二十四年,平章楊瑾依舊基修複。

明崇禎十六年時,張獻忠陷江陵,再次將城牆拆毀。清順治三年,沿用舊基重建,之後曾多次維修。

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曆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整古城。

荊州古城總麵積4.6平方公裏,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裏麵是土城,護城河全長一萬多米,寬三十多米,水深約四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裏麵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的堅固。

城牆四周原有東門、小東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六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

新中國成立後,又新開三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原來六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城牆下部條石砌成牆腳,上用巨大城磚砌牆外殼。牆身內側及牆腳均用石灰糯米漿嵌縫,堅固異常。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依地勢而高下,順湖池而迂回,居高遠望,水如素練,城似遊龍。

在中國革命曆史上,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陵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和戰略中心,賀龍、周逸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浴血奮戰。

3.風景名勝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的名句,讓江陵享譽海內外。羊祜取鶴教舞、鐵牛鎮江守域給人留下美麗的傳說和珍貴的遺跡。

江陵城內的古建築很多,著名的有太暉觀、元妙觀、開元觀、擲甲山、點將台、落帽山、畫扇峰等。太暉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主體建築金殿屹立於高大平台之上,飛樓湧殿,華拱畫梁,頂覆銅瓦,雄甲荊楚,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