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城人文景觀眾多,曆史遺跡遍布。現已探明的楚城遺址有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古墓葬800餘座,境內還有烏林古戰場、華容古道、三氣周瑜蘆花蕩、關羽點將台、章華寺、萬壽寶塔等名勝古跡。

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即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紀南故城、八嶺山古基群、荊州古城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陰湘城遺址和走馬嶺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

江陵城荊江大堤沙市段西的萬壽寶塔,為明遼王朱憲火節所建,迄今已有四百五十餘年。寶塔高四十餘米,為八麵七層建築,外壁飾有漢白玉雕佛像一百餘座,內壁有花磚浮雕佛像近千幅,姿態各異。置身於塔旁的臨江長廊,憑欄俯瞰,驚濤拍岸,大江東去,百舸爭流,氣象萬千。

位於荊州古城開元觀的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十二餘萬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國漆器、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西漢古屍等,堪稱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觀賞價值。

鐵牛建於清鹹豐九年,由荊州知府唐際盛主持,金火工甘福興鑄造。采用泥模拚塊組合,群爐鐵水澆鑄工藝。造型雄偉,神態威武逼真。其背上銘文為:“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千秋萬代兮,福我下民。”

表達了江陵人民戰勝洪水,企盼幸福的美好願望。1958年2月28日,周恩來前往視察三峽途中,與李富春、李先念等冒著風雪視察了郝穴鐵牛磯至沙市五十多公裏的險要堤段。

荊江大堤鎮江鐵牛和鐵牛磯,已成為創建中華第一堤的標誌,是人民戰勝洪水的象征。如今,鐵牛磯護岸工程的興建,鐵牛南側新修的江陵抗戰紀念園,以及大堤內外灘高大的水杉樹林,已辟為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場所和遊樂景點。

(二)江陵楚墓的發掘

1965年秋天,湖北省荊州地區開始修建漳河水庫,不久,工人們就在楚國郢都紀南城西北方向的望山和沙塚地帶發現了一大片地下墓葬,從此掀開了對江陵望山楚墓發掘的序幕。

1975年的深秋,江陵縣政府開始了龍橋河改道工程。工程東起雨台山東部,經雨台山中南部、龍會橋,西至紀南城內的三岔河,全長約七公裏。開挖地段集中在紀南城東的雨台山,東西長兩千餘米、南北寬八十餘米、深不足八米。

然而工程一開工,在地表土下就暴露出了五百餘座中小型墓,根據地形和楚墓情況分析,整個雨台山麵積約為十二平方公裏,至少有楚墓五萬座以上。在江陵,像雨台山這樣的墓地已發現三十多處,楚墓數量之多可見一斑。

雨台山是一條由西北向東南走向的山嶺,屬紀山餘脈。南北長約八公裏,東西最寬約四公裏,麵積約三十二平方公裏。在它的南部,是一片稻田和崗地,558座楚墓便密集的分布在這裏。1986年,為修建荊沙鐵路工程,湖北省博物館以及原江陵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又在這裏發掘楚墓三百餘座。

在這裏發掘的楚墓級別不高,基本上都是下層貴族和平民的墓,但卻數量龐大,兩次發掘近九百座墓葬,是湖北地區發現楚墓最多的楚墓群。

這批楚墓約從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前段共四百餘年,不僅數量多,而且跨度也很多長。第一次發掘出土了隨葬器物四千二百餘件,第二次發掘又出土一千三百多件。

組合齊全的陶器、鐵質生產工具、青銅器、精美絕倫的玉器和漆木器,還有竹器和絲麻織物。大量器物的出土,為人們了解楚國社會生產發展的水平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1978年,當時江陵九店公社磚瓦廠,正在生產取土的過程中,一些墓葬顯露了出來。於是,繼雨台山楚墓群的發掘之後,又一大型楚墓群逐漸披露。

在楚故都紀南城東北是一片綿延起伏的丘陵崗地,在丘陵西部邊緣處的施家窪和西南的範家坡東邊,密集分布著現已發掘清理的九店楚墓東周墓群。

墓地西南距紀南城1.2公裏至1.5公裏,南距江陵縣城8.5公裏,北距九店兩公裏,發掘區海拔高程43米至50.9米。和雨台山楚墓為配合鐵路建設所進行的急速搶救性的發掘不同,九店楚墓的發掘工作自1981年正式開始,至1989年底才告一段落,整整用了近十年時間。

在發掘麵積達二十多萬平方米的廣大範圍內,發掘區域基本上全部揭露,因而保證了整個墓地資料的完整性,為揭示墓地布局,探討楚墓葬製度乃至對楚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次共在九店墓地發掘清理墓葬597座,是曆年來在同一墓地發掘墓葬最多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將這597座墓葬分為甲、乙兩組。其中甲組墓19座,下葬年代始於西周晚期止於春秋中期偏晚,屬於周文化的江漢類型;乙組墓578座,下葬年代始於春秋中期偏晚;止於戰國末期,多數屬於典型的楚人墓葬,極少數巴、越、秦人的墓葬夾處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