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學者認為甲組墓也是楚人墓,與乙組墓文化性質相同,隻是年代不同而已。
在當時江陵縣觀音壋公社五山大隊北部的長湖沿岸自東向西排列著五個土塚。據當地人講,明清時期,人們曾在五個土塚中最大、最東的一個塚上建過天星道觀。
墓葬東北麵緊靠長湖,長年累月湖水不斷地吞沒墓室上的封土和墓室內的填土。
1978年,荊州博物館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並將其編號為“天星觀1號墓”,發掘中,並沒有發現道觀遺跡。當挖去封土後,在墓口平麵、封土青灰泥堆積底部,露出了規整的盜洞口。洞內遺棄了一批鐵質盜墓工具和陶器。從遺跡和遺物來看,盜墓年代大約在戰國晚期。
1999年秋冬季節,江漢平原久旱無雨,造成長湖在2000年的初春出現了幾十年少見的下降水位,原來波濤浩淼的長湖顯露出一個個灘塗。
同年2月9日傍晚,北風呼嘯,寒氣襲人。天星觀村一組的吳於福來到長湖岸邊放鴨子,忽然看見一夥人鬼鬼祟祟。
吳老漢心生疑慮,大喊一聲:“你們想幹什麼?”那夥人見有人,立即溜掉。
第二天一早,吳老漢迅速將情況報告給村主任張永福,張永福又立即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
荊州博物館的考古專家趕到現場,果然發現一個剛剛被盜掘過的大型古墓葬。考古工作者立即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因為這裏距“天星觀1號墓”不遠,所以被編號為“天星觀2號墓”。
此墓坑殘長9.1米,寬8米,深至槨墊板底部4.5米。墓道殘長5.28米,北部寬3.9米,南部寬3米。葬具為二槨二棺。
同1號墓相似,該墓同樣因為被盜掘過而讓人遺憾,又同樣因為出土的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文物而讓人欣喜不已。隨葬品有青銅器、漆木器、竹器、骨角器、玉石陶料器、銀器、絲麻織品和皮革等,共計1430件。
(三)荊州楚墓的分布
20世紀90年代初已有學者統計全國發掘的東周墓已發掘一萬五千座左右。在東起上海,北達山東、河南,西至四川,南至兩廣的遼闊地域裏都有楚墓的分布,其中以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兩地最為集中。
與長沙相比,江陵的楚墓,一是棺槨等保存更好,沒有遭到近代的盜擾;二是一些墓的規模更大、規格更高,因而出土的文物也更完整、更豐富;三是江陵許多的楚墓,時代都比長沙的早。
湖北的楚墓聞名於全國,而荊州則是湖北楚墓群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大大小小的各級楚墓星羅雲布的閃耀在江漢平原的大地上。
荊州地區的楚墓在考古學上被分為紀郢區。中心地域是以紀南城為中心的數十公裏的範圍。在這裏已發現墓葬四十多處,每一處墓葬分布均很密集,有的一處就可達萬座以上,數十處估計總數多達數十萬座楚墓。紀南城四周的楚墓最為密集,四周已發掘的楚墓數量已超過3000座。
從發掘的墓葬來看,無論哪一個地方,隻要發現了一座楚墓,在其附近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楚墓。
(四)江陵楚墓的來曆
江陵楚墓是東周時期的楚國墓葬。史籍記載此處原為楚國郢都所在地。城市的興衰往往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楚國崛起於江漢地域,其城市也首先興起於此。
隨著楚國的強盛及向外的擴張,楚國城市也向四周擴展。這些城市成為楚文化遠播的橋梁,楚國政治統治的工具,經濟文化發展的樞紐,軍事擴張的基地,抵禦外侵的堡壘。
這些城市的興衰史也是楚文化的興衰史。
楚國的城市見於文獻記載的不下200座,是諸侯列國中城市最多的國家。楚城是楚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楚國曆史文化的具體體現。但曆史的長河早已將其湮沒,留在人類記憶中的隻能是一些描敘而已,要再現楚國城市曾經的輝煌,唯賴考古發現了。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國均居其一。國力最盛時,楚國領土幾乎涵蓋半個中國。楚以外的諸候國家的墓葬,無論從規模、數量、密集度,還是保存的完整性,都遜色不少。
楚國的都城為郢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曆時412年郢都一直是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也是當時南方最大的都會。當時的繁榮景象為“車彀擊,人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蔽也”。
據介紹,由於秦朝推行焚書坑儒政策,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記載幾乎絕跡,了解這段曆史主要依靠考古發現。楚墓的發掘與研究,是楚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先秦曆史研究中也占據獨特的地位。
上世紀60年代後,湖北省開始大規模發掘楚墓。考古專家發現,全省各地幾乎都有楚墓,而且數量驚人,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