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墓出土的大量禮器、兵器、車馬器、樂器和日常生活用具中,錯金手杖、錯銀銅樽、彩繪木雕動物座屏、彩繪幾何紋漆竹扇、絲織衣被等稀世珍品,集中反映了楚國在冶金鑄造、木雕、髹漆、竹編、繪畫及刺繡等方麵的高超技藝,表現了楚國繁榮、高雅的物質文化。
同時,通過整個楚墓的墓葬製式和特點等,也可以反映出荊楚之地的文化風韻。
(一)多元化的文化元素
在江陵發掘的墓葬絕大多數是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是典型的楚國墓葬。然而其中卻有五座洞室墓十分引人注目,因為在其它地方的楚墓都沒有這樣的洞室墓出現。
洞室墓源於關中秦墓,戰國中期始見,戰國晚期才隨著秦國的軍事占領向關東、兩湖傳播。九店的洞室墓時間在公元前278年至前241年的30年間,此時秦軍大將白起已攻占楚郢,江陵已為秦國所有。
五座洞室墓都是單棺無槨,隨葬品簡陋。墓主人當是地位低下的貧民,也可能是秦軍士卒,或從秦國遷徙而來的罪人。這些跋山涉水、背井離鄉的秦人,一定十分思念自己的故國。他們在墓葬形製上堅持著自己的傳統習俗,冒著江陵地區土質遠非關中堅實、易於塌方的危險掏挖洞室。
但這些墓中隨葬的器物,特別是仿銅陶禮器從組合到器物作風都為楚式無疑。這是在這個激情和動蕩的年代裏,秦楚文化碰撞與融合的表現。
有些墓葬裏,隨葬品除了楚式器物外,也有越式器物,這是含有越文化因素的楚墓;物也有些墓葬裏,隨葬品也有巴式器,這是含有巴文化因素的楚墓。加之甲組墓被考古工作者定為姬周文化性質,這裏可謂是一個多文化交彙的地方。
作為雄踞南方,曾占有天下之半的楚國,民族政策和文化融合政策較為開明,國內文化繁榮,必定形成一個多元的文化元素。以楚文化為主,兼有姬周文化、秦文化、越文化和巴文化的九店楚墓正是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楚文化融合的精神和寬容的氣質。
九店楚墓的上限為西周晚期,早於雨台山楚墓;下限為戰國末年,晚於雨台山楚墓。這裏的地下世界經曆了五百多年的曆史,無疑使我們能更全麵地了解楚文化,而且也有新的收獲。
傳統觀點認為戰國末期,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襄王“東北保於陳城”後,這裏再無楚墓分布。
考古學者在九店楚墓中劃分了一批戰國晚期晚段的楚墓,進而判明江陵淪為秦地後,在紀南城依然存在著為數不少的楚國遺民,曆史悠久的楚文化依然在這裏延續著,直至漢代才完全融入漢文化中。它們展現了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深刻地揭示了楚文化的歸宿。
(二)貧富及等級的差異
九店楚墓屬於紀南城郊的萬民墓地,即為《周禮》上所說的“邦墓之地”。和雨台山楚墓一樣,這裏也都埋葬著楚國下層貴族和庶民。
雖然他們都同眠在這塊幽靜的土地上,但如同他們身前的世界一樣,在這裏也同樣體現了他們之間身份和財富的差別。
在這些墓葬中,葬具可分為無葬具、單棺、一槨一棺和一槨重棺四種;槨有單室、二室、三室之別;土坑有寬窄之分;構造上有設壁龕、墓道、台階等差異。
此外,因為青灰泥具有提高葬具耐腐性的作用,所以墓壙的填土是否使用青灰泥也能反映出埋葬在這裏的墓主人生前財富的多寡。
墓壙填土可分為兩種。一是利用原墓壙挖方作回填土料,計有429座。說明部分楚國下層人士在財力和人力不具有使用青灰泥作墓室的回填土料;二是墓壙下部及葬具四周回填青灰泥,上部回填原壙土料。盡管這部分人士使用了青灰泥料,但仍不如中上層楚國貴族墓室中的青灰泥填封規整,完全是隨意堆積,既沒撿采,多數也未經打夯,說明這些墓主人雖注重了回填土料,但未追求建築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