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楚墓出土的各種文物資料,有學者歸納出構成楚文化的要素主要有青銅冶鑄工藝、絲織工藝和刺繡工藝、髹漆工藝、老莊哲學、屈原的詩歌和莊子的散文、美術和樂舞,它們猶如六根支柱營造出楚文化美倫美奐的精品。
荊州楚墓的發掘對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大量精美的楚文物出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同時,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以及遺跡,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同盜墓賊生死較量
從文物搶救性發掘,到與種種破壞文物的行為作鬥爭;從各地博物館、遺址建設到與盜墓分子的較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湖北省有數千名專業人員和民間誌願者奮戰在文物保護戰線上。
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等曠世奇珍,最終熠熠生輝地展現在世人麵前,都離不開這些“文物衛士”的默默付出。
文物大省湖北目前有文物藏品62萬餘件,位居全國第六。其中,三級以上文物達13萬餘件,一級藏品2166件,國寶級文物19件。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等無不享譽海內外。
湖北省六十二萬餘件文物藏品中的絕大部分,是由各地考古隊員、博物館或文化館員工、民間文物保護誌願者,以及公安武警和普通群眾發現的。從文物安全鑒定到三峽、南水北調文物搶救性發掘,從各地博物館建設到地上、地下文物保護,湖北省常年有近萬名專業人員、公安武警和民間誌願者奮戰在文物保護戰線上。
有人將省文物局比作全省文物保護戰線上的110指揮中心,文物處、博物館處、三峽南水北調辦公室、安全鑒定處發出的指令,每天調度著成千上萬的文物衛士在行動。
荊州堪稱我國第一巨型地下博物館,墓葬保護麵積達一千多平方公裏,封土堆尚存的大中型古墓有一千多座,無封土堆的古墓達七千多座,這裏的三百多位民間護墓人被譽為荊州楚古墓的“保護神”,他們整天冒著生命危險和盜墓者進行著“持久戰”。
如果說護墓算是一種職業,那麼,它應該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一般盜墓賊遇到護墓員阻止時,都會放話威脅:“你如果為難我,把事情搞砸了,老子就殺了你全家”。諸如此類的威脅對護墓員來說幾乎已經是家常便飯,但他們並沒有因此退縮。
在當前缺乏先進科技防護設施的情況下,荊州古墓主要依賴護墓員以“徒步巡查,嚴盯死守”的方式進行看管。多年來,這些護墓員不分白天黑夜,不顧嚴寒酷暑,常年奔走在荒郊野嶺、田間地頭,不懼威逼利誘和傷害報複,多次挫敗盜墓分子的圖謀。
(二)利用先進技術保護
對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絕大多數中外遊客隻聞其名,未見其身。越王勾踐劍在出土40年的展覽史中,僅公開短期展出過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