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宗教問題引發民族關係緊張的勢頭越來越大。宗教問題本來就是民族問題的一個敏感因素,宗教問題的民族性、國際性和複雜性往往導致民族主義與宗教的結合,而引發民族關係的惡性發展。由於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都誕生在亞洲,而且印度教、猶太教、摩尼教和錫克教等在世界上影響較大的地方性宗教也都集中在亞洲。所以這個問題在亞洲顯得特別突出。巴以衝突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實際上是宗教問題引發民族關係走向緊張趨勢的一個典型案例,從中可以看出不同宗教教義的排他性是巴以衝突之源。

所以,有的學者研究了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的關係時說:“宗教性民族主義成為引發民族暴力衝突的重要誘因。這些具有威脅性的民族主義運動將在21世紀繼續下去。”麵對這種態勢,中國各民族以什麼身份認同為最佳呢?

6.移民問題已構成世界新的民族問題。移民本來就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現在能對世界民族關係造成影響,構成新的民族問題的是居民自發地集體或個人向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好的地方遷移。這是因為對新進入所在國的移民,當地居民產生了反感,排外情緒不斷增長,極端的甚至產生種族歧視和暴力衝突。反之,遷入各國的移民由於種種原因,與當地居民的關係也難以融洽,而產生一係列新的社會問題,乃至影響各國政治的穩定。移民問題已構成世界新的民族問題,對此問題的解決人們也不能抱樂觀的態度。麵對這種態勢,中國各民族以什麼民族的身份認同為最佳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再簡單而又清楚不過了嗎?

所有這些國際政治的動態,我們絕對不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而掉以輕心,甚至夜郎自大地把自已封閉起來。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時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最士限度地煥發廣大文化工作者勇於創新的積極性,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對於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偉大曆史趨勢絕對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在我們的身子已經進入了21世紀,中國社會已經轉型之時,把我們的頭腦還留在早已被中國和世界的實踐證明已經死亡了的蘇聯模式之中。所以,“在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當中,如果與其他學時,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法學等相比較,就會清楚地看到,中國民族研究的基礎理論、研究視野、核心觀點、研究方法等大致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傳統框架當中。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不解放,我們有關民族的基本理論主要還是來自經典著作和傳統教科書,而不是來自對中國的實際調查研究。即使我們願意去基層做調查,但是如果頭腦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框架中,看不出新現象的本質,就難以提出新的思路和觀點。”

現在我們放眼世界,在21世紀多極世界的進一步發展中,歐洲以歐盟的身份麵對世界,麵對全球化;東盟正在向一體化推進,這種極具戰略眼光的身份認同,難道對我們中國以整個中華民族的身份麵對世界,麵對全球化不是應該有啟發嗎?因此,麵對全球化,以及“9·11”事件後世界民族關係更加錯綜複雜的態勢,中國的民族研究要創新、要發展,中國各民族要和平、要生存、要繁榮,必須更緊密地團結起來,必須把對中國56個民族的民族意識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必須把對56個民族的民族認同提升為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整合出一個適應21世紀全球化的挑戰,適應世界民族關係錯綜複雜變化的、民族認同與國家建構相匹配的民族認同平台,這就是中華民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幾千年來堅持不懈地從多元走向一體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麵對全球化挑戰最佳的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