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獻與理論(1)(3 / 3)

5、尤中的劃分法

尤中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以中國古代正統王朝的興替作為時間主幹,劃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清八個曆史時期,論述了中華民族的曆史,從他在開篇緒論開頭所言:

“公元前3世紀末葉以後,秦朝和漢朝相繼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以原來的華夏族為核心,漢朝時期形成了漢族;以原來中原地區的“中國”為基礎,擴大了統治的範圍,把非漢族的其他兄弟民族都包括了進去,組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而在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社會現象一直延續到近現代。隻是在不同的時期階段內,統一的地域範圍有所不同;各民族內部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的程度有差別而已。這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統格局的曆史發展演變過程。”

在這裏尤中並沒有具體地指出中華民族形成於何時,通讀全書也看不出曆史上中國各民族互動交融整合形成為中華民族史的狀況,書名與內不符,所以更準確地說該書應該是一本中國民族史。

除上述以外,在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問題時也有學者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時期作了劃分,對於中華民族形成史的研究有參考價值,主要有:

1、馬戎的劃分法

馬戎將曆史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遠古到鴉片戰爭前,是這一格局的形成時期。遠古時代的許多民族集團經過長期的交往、征戰和融合,到秦漢時期形成了並立和相互依存的以中原漢族為核心的農業區統一體和北方遊牧民族以匈奴為核心的統一體。到了清中葉,漢、滿、蒙、回、藏等各大民族集團統一在清朝統治之下,才真正結合成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實體。

第二階段,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是這個格局的危機時期。西方帝國主義蠶食中國,企圖使邊疆少數民族脫離中華民族大家庭,打亂了中國原有的政治疆域、經濟體係和民族格局,中國民族統一體麵臨新危機。

第三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是多元一體格局在中國的重建時期。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重新統一起來,努力締造一個在形式與內容方麵與以前都不同的新的“多元一體”結構。

這種劃分法雖然簡明,但第一階段時間跨度太大,缺乏層次。

2、高翠蓮的劃分法

高翠蓮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指導下,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可以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從遠古到春秋戰國。這一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孕育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的孕育期,而孕育中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尚需質的飛躍。

第二階段,從秦漢到1840年。這個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穩定期,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多元”與“一體”內涵都在逐漸發生變化,中華民族的實體不斷趨向穩定。

第三階段,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這個階段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危機與轉折並存期。維係多元一體的客觀條件失效,多元一體格局出現危機,也說明中華民族和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生存發展出現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