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史85年研究文獻回顧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一直以來都沒有學者就中華民族史進行專門的研究。在中國幾千年浩瀚的史學典籍中,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曆朝曆代的史稿,全都是國家史、王朝史,內容都是國家興衰、王朝更替為主。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華民族史的研究才真正駛入學術界的研究軌道,它以常乃悳出版的《中華民族小史》為標誌。掐指算來,至今已走過了85個年頭。回顧中華民族史研究的這85年的曆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僅有金秋豐收的喜悅,同時也不乏艱辛和曲折,但中華民族史的研究最終還是如長江一樣,盡管蜿蜒曲折,但終將東入大海,結出不負中華民族複興的碩果。
本文擬就學術界過去85年裏對中華民族史的研究工作做一個回顧和述評。
一、20世紀20年代開中華民族史研究的先河
19世紀以來,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在進行民族動員之時,人們的觀念中一般都認為“中華民族就是漢族,漢族就是中華民族”。常乃悳1921年所著的《中華民族小史》,石破驚天,提出了中華民族除應包括漢族在內外,還應包括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以及西南諸族等在內,從而顛覆了傳統觀念,開中華民族史研究先河。
常乃悳在其著作開篇就很明確的指出了中華民族活動範圍的發展過程。在上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祖主要在黃河流域中部,今河南、山東西部和陝西西南部;春秋時期,發展到陝西、湖北及江蘇一帶;秦漢時期,中華民族開始開發兩廣、福建等地區;盛唐時期,擴大到裏海以西,日本海以東,南至爪哇島一帶;元明清時,中華民族的活動範圍已遍及大江南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活動的範圍已遍及世界各大洲。
對於中華民族的名稱,常乃惪認為曆朝曆代以來,中國的隻有朝代的名稱,而未見一個統一的民族的名稱,對外交流,多以“夏”、“華夏”、“漢人”或“唐人”稱之,但這些名稱皆為朝代的名稱,而不是民族的名稱,也不能涵蓋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中國境內的諸民族,如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在其民族來源上多為“多元”,很少有“一元”的,尤其是漢族。常乃悳認為,現在習慣上以漢族來代表中國境內的其它民族,容易滋生誤會,而且“漢”本為朝代的名稱,用來代指民族也有不妥,而用“中華民族”來代表中國境內諸民族則沒有上述弊病。
論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學術界都無法避開的就是:中華民族起源的“土著說”和“外來說”,以及起源的“一元”論和“多元”論。常乃悳在論及這個問題時,采取了辨證的看法。首先,他並沒有完全否定西方學者關於中華民族由西方遷徙而來的觀點,而是保留懷疑的態度;其次,他根據當時地質學科考發現在“長城以北冰期時已有人跡”在河南中原一帶也發現石器時代骨化石和陶器,而推定“至少五萬年前中國已有人跡”,“中國原始民族至少總有一部分係土著”。至於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何處,常乃悳認為,根據中國古代曆史文獻記載,曆朝曆代帝王建都所選之地不外山東、河南、陝西、山西一帶,這一帶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發源地之一,因而,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此前,人們都認為中國民族都源於黃帝。常乃悳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特別有價值的是他認為“春秋時代中國境內民族尚如此複雜,則中國最初之為各民族分立無疑”,今天之中華民族乃是“許多各不相關之異民族團結融合而成的”。由此,常乃悳斷定,“中華民族非一單純之民族也,中華民族非盡黃帝之子孫也”,中華民族出於“多元而非一元”。這是必須引起我們注意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學術界普遍支持當時中國境內的五大民族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常乃悳正是根據這個已有體係來分析中華民族的成分。他認為,中國的五大民族原初由九個係組成,即,諸夏係,東夷係,巴蜀係,東胡係,閩粵係,北狄係,氐羌係,西藏係和苗蠻係,且都有史可考,其中東夷係,巴蜀係和閩粵係三係在很早以前就與諸夏係有著極為密切關係。常乃悳謂之為“此即中華民族真正之成分也”,並以九個係最初的繁衍居棲地為平台,以主要的篇幅圍繞其發展成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曆程展開論述。
從上所述,可見常乃悳是中華民族史研究的開山祖,他的《中華民族小史》的學術貢獻:一是開創了中華民族史研究的先河,為中華民族史研究打開了第一扇門;二是顛覆了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就是漢族,漢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而又片麵的觀念,強調“中華民族,非盡黃帝之子孫也”。使中華民族的內涵發展為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以及西南諸族等在內的概念。
萬事開頭難,常乃悳對中華民族史研究所做的基礎性、示範性的工作,為中華民族史的研究開了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