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春晚

視點

作者:程戈等

春晚是一道難解的題,星眾口難調又需要眾人兼顧的工程。我們在春晚中收獲了很多東西,同時對於春晚也一直有更多的期待。

希望精彩的普通人多出現在春晚

記得小時候看春晚,每年都有幾個亮點,無論是費翔的歌、趙麗蓉的小品,還是幹手觀音的舞蹈,那種熱度可以持續一年甚至更久。漸漸的,春晚給人的感覺有些平了,節目都很認真,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少了。這一陣子看電視,幾檔選秀節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說北京衛視的《造夢者》,有幾位選手的表現非常精彩,像一位小夥子在《你是哥哥我是弟》的音樂背景下表演的單人雜技,蒙古族“舞仙”和他唱長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母親一起合作的民族歌舞表演,都給人一種心靈震撼的感覺。俗話說高手在民間,希望真的能夠做到開門辦春晚,多挖掘一些身懷絕技的普通人,給春晚注入一些新鮮血液,讓那些二三十年連著上春晚、為節目撓破頭的明星們也歇歇吧。

節目須創新 明星愛誰誰 白鴿

本著開門辦春晚的態度,春晚節目組今年提前劇透了一批明星陣容。其實,早該這樣了。我們早就看膩了各大明星在各大衛視上的各種show,春晚請誰沒請誰,又怎樣?

小時候之所以盼著春晚,是因為那時沒有今天這麼豐富的精神生活,平常根本見不到那些大明星。而如今,我們隻需要打開微博就能看到明星的起居生活。打開電視就能看到無數明星在撕名牌、真人秀、當評委。想親眼見明星的還可以去演Ⅱ昌會、見麵會。因此,明星離我們越來越近,春晚離我們越來越遠。

就拿今年春晚公布的這幾位明星來說吧,誰沒聽過莫文蔚、陶喆唱歌啊?誰沒看過馮鞏演小品啊?倒不如讓我們這些多才多藝的明星們,在春晚偶爾展露一下平常我們見不到的一麵。比如讓莫文蔚、劉德華來主個持,讓李宇春跳個舞,讓馮鞏唱個京劇,讓李思思唱個小蘋果,或許我還真願意守在電視機前看他整個晚上。

“歡樂祥和”之外,還應該給大夥兒留下點兒“啥” 郭大誌

央視春晚的主持人不論換了誰,每年都會重複一句主持詞“祝大家過個歡樂祥和的春節”。但作為中國百姓最大的精神文化大餐,春晚僅僅停留在“歡樂祥和”這個基本點上,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記者要求不高,隻要求看完春晚,腦子裏能留下點兒“啥”。

想當年,喜劇明星陳佩斯在E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11屆央視春晚中與朱時茂合作演出的多部小品令人至今印象深刻,如最早的1984年的《吃麵條》,還有《拍電影》(1985年)、《賣羊肉串》(1986年)、《狗娃與黑姐》(1988年)、《胡椒麵》(1989年)、《主角與配角》(1990年)、《警察與小偷》(1991年)、《姐夫與小舅子》(1992年)、《大變活人》(1994年)、《宇宙體操選拔賽》(1997年)、《王爺與郵差》(1998年)等,都以其至今觀之仍讓人忍俊不禁而為人津津樂道。還有相聲大師馬季的《宇宙牌香煙》、林永健等的《裝修》,甚至去年春晚E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反正都讓人們記住了。還有很多人感歎,沒有了趙麗蓉小品的春晚,沒啥意思了!確實,趙麗蓉的《功夫令》、《打工奇遇》、《人民戰爭》、《如此包裝》、《追星族》、《吃餃子》、《媽媽的今天》、《急診》、《英準母親的一天》,一個個都顯示出她高超的喜劇天才,所以才在熒屏上長播不衰!

“讓人們記住”,這個要求對於春晚來說,說低也不低!

春晚就應該多一些相聲小品 馬麗

每年的央視春晚,我最喜歡看的就是相聲小品節目,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央視舉辦春晚開始,相聲小品就—直是春晚的保留節目,也逐漸成為大家喜歡的春晚當家菜。那時候大家看春晚,主要是想看到馬季、薑昆的相聲和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後來這三十年間,每年都有一些不錯的相聲小品湧現出來,讓觀眾們看得很開心。不過近兩年相聲小品的數量似乎少了一些,質量也在下滑,讓人感到很遺憾。我覺得,作為除夕的文化大餐,春晚就應該給全國人民帶來更多的歡樂,在這樣一種氛圍之下,相聲小品就應該成為這台晚會的“生力軍”。不但要數量多,質量也要更陪一些。這兩年有些相聲小品要麼是在耍嘴皮子,要麼是演員們在自虐式的表演,能夠做到揭露社會上假惡醜現象的不多。鑒於此,我希望今後的春晚能夠有更多高質量的相聲小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