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福字起源及福神崇拜(1 / 3)

福文化,是我國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國的福文化,內容非常豐富。以我國傳統文化來概括,幾無外乎“福、祿、壽、喜、財”。在這5個字中,又以福為首。

我國的福文化,已經形成一種文化景觀,十分宏大。它滲透於社會的諸多領域,並且源遠流長。

(一)福字的起源

福字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從示部。從示部的漢字,多與祭祀、神明、祈禱、企盼有關。關於這一點,可從甲骨文中的福字得到印證。

在甲骨文中,福字是“兩手捧酒澆於祭台之上”的會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寫照。由此可見,福的最原始含義是“向上天祈求”。後來,福又成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福的含義被逐漸延伸、擴展。如《左傳·莊公十年》記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裏的福,就是護佑的意思。

我國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對福的解釋基本采用的是《左傳》上的說法,即:“福,佑也。”意為神靈保佑,逢凶化吉為福。

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祗;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是一切開始之初,道立於一,一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是人們為什麼言食的原因。在這個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總之,不管是《左傳》、《說文》對福的詮釋,還是今人對福的理解,福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孜孜追求、時時向往的境界。

(二)福的內涵

古時的福,有求神保祐的意思。所求之神,就是傳說中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所佑之人便是子孫後代。

古代人認為,富貴壽考等齊備是為福。考,就是老人高壽而無疾而終,這是大福。《書·洪範》說的五福:一為壽,二為富,三為康寧,四為修好德,五為考終命。

五福是多層麵的福觀念,以貫穿一生的幸福為目標,講求長壽、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無疾而終,人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韓非子曰:“全壽富貴之謂福。”這是長壽加富貴的福觀念。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歐陽修,在《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詩中,表達了他對福的看法。

歐陽修認為,五福的核心是長壽、健康。盛行於明清時期的“五福捧壽”,圖案為5隻蝙蝠環繞壽字飛舞,彰顯的是以長壽為中心的五福觀念。

在封建社會中,不同階層、地位的人,對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於農民來說,有自己的土地,春種秋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戰爭或災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來就是福。

商人卻往往算盤黃金萬兩、財源茂盛達三江,才是福。文人學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題名就是他們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長壽,有子孫膝下承歡,看作是最大的福。

古人對福的認識,是現實的也是辯證的。老子以辯證的思想,對福與禍進行了闡述。在《老子》第五十八章,則有“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之語。就是說,這禍是相對於福而來的,而福有時可以招致禍害。

賽翁失馬焉知非福,賽翁丟了馬,是不好的事,可是那丟的馬又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幾匹馬。這是因禍得福。而相對於那個撿拾了賽翁馬的人,一下子反卻丟了幾匹馬,這是因福得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