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福字起源及福神崇拜(2 / 3)

事實上,“福”的含義十分廣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願望與目標。

中國人所謂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釋為福。《字林》說:“禎祥也,福也。”《風角占》說:“福先見曰祥。”如此看來,福是我國吉祥文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祈福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各種民俗活動與神靈崇拜之中。

(三)民間的福神崇拜

古往今來,福是華夏子孫共同的追求與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正因為福有如此大的魅力,福神便成了備受人們崇拜的吉祥神。

最早的福神是天上的歲星。早在上古時,我們的祖先就奉日月星辰為神。木星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中,最大又最明亮的一顆。

古代曆法,以周天30度為一宮,木星每繞太陽轉動一宮的時間,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年,因此被稱作“歲星”。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中,就有關於木星的記載。

古人經過觀察發現,在木星活動的12年周期當中,氣候也呈現周期性變化,因為木星與太陽的活動周期規律相似。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地位崇高。

據《史記·天官書》記載,秦漢時期,各地就建有祭祀歲星的專用廟宇。清朝的先農壇就有歲星大殿,由萬乘之主的皇帝,率文武大臣在此舉行盛大祭典。

一代傳一代,歲星木星成了人們心目中降福下界、賜予人們好運幸福的福星,與壽星、祿星並稱為“三星”,年畫中就有《福祿壽三星圖》。造房子時,也要用紅紙大書“福星高照”貼於正梁上。

每逢歲星來臨之際,正是人間辭舊迎新時,家家戶戶遙拜祭祀歲星,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幸福,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四)福星曾是怪獸模樣

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叫《五星二十八宿圖》,繪製於1300多年前唐朝開元時期。圖中描繪了金、木、水、火、土5星和28位星神形象。

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卻有著一副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身著簡樸長衫盤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讀書人。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這幅畫像的作者梁令瓚,是我國古代天文技術史上的著名人物。梁令瓚,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畫家,蜀人。唐玄宗開元時任集賢院待詔、率府兵曹參軍。開元九年,李隆基命僧一行改造新曆,即《大衍曆》,而無黃道遊儀測候。

梁令瓚精天文、數學,創製遊儀木樣。後又與一行共同創製渾天銅儀。

《五星二十八宿圖》原分為上下兩卷,前畫五星,後畫二十八宿。五星,亦稱五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我國古時天文學家將周天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諸星座。

梁令瓚創造的黃道遊儀,為唐代先進曆法《大衍曆》的編修提供了先決條件;他同高僧張遂,即一行合製的“水運渾天”儀,是當時我國獨有的天文鍾,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梁令瓚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天文儀器製造家和卓越的人物畫家。他描繪的這幅畫像,必定是當時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星官形象。

(五)唐朝福星變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