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是我國五福中的核心內容,壽即長命,活得長久。壽與福相輔相成,長壽就是大福分。
民間常見“福壽雙全”、“五福捧壽”等祈壽裝飾題材,可見壽是能與福相提並論的吉瑞字符。而道教的養生文化,又是促進人生長壽和壽文化的重要方麵。
(一)民間的壽星信仰
湖南長沙的壽星街,因這裏曾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壽星祠而得名。據地方誌記載,早在唐朝時,這裏就建有壽星祠,一直持續至民國。據說,當年香火旺盛,很多人專程到這裏燒香祈求壽星保佑。
再向南50多千米,就能到達真正的長壽福地南嶽衡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壽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時期,山上建有大小壽星廟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還留有曆代名家墨寶。其中一幅最為出名,相傳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但是,古代南嶽衡山供奉的主神卻不是壽星,而是南極長生大帝。這座始建於唐朝的南嶽大廟,就是專為他而建造的。東南西北中五嶽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變而來的。
所謂南極長生的長壽意味,可能來自古人對南方氣候的想象。而壽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於正南方向,人們認為這裏離壽星最近,燒香發願、表達虔誠,也自然容易被壽星聽到。
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還常將南極長生大帝和南極老人星混同為一,這是因為他們名字中都有南極兩字,與長生長壽概念接近的緣故。
在道教神仙譜係中,這兩位神的地位都遠比彭祖為高。
彭祖,彭姓,名翦,又稱為篯鏗,顓頊的玄孫。父親是吳回的長子陸終,母親是鬼方首領之妹女嬇。因擅長烹飪野雞湯,受到帝堯的賞識,後受封於大彭,是為大彭氏國,又稱彭鏗,傳說中是彭姓的祖先。
自堯帝起,彭祖曆夏、商朝,商代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代時擔任柱下史。彭祖娶妻49個,生子54個。
相傳,彭祖活了880歲,據說這個年齡是根據60天為一個甲子算的。實際上按照現在365天為一年的話,彭祖的實際壽命為140多歲。
彭祖雖然長壽有道,但畢竟是曆史人物,比不得南極大帝和南極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貴。所以,說起壽星,還是以南極老人星或南極仙翁身份最為出名。
元明以來,道教神仙隊伍不斷壯大,而保佑長壽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課。如南極大帝、南鬥北鬥、“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都具有保佑長壽的職能。不加節製的造神,其結果就是導致權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壽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製度。至此,壽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進入民間,成為我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二)祈壽文化源遠流長
商周時,有“長壽為五福之首”之說,青銅銘文中不乏耆、孝、考等與壽含義相近的文字。
我國民間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一直存在“五福以壽為重”的觀念,人們企盼長壽,珍惜生命,注重現世。
道家認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來世”。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世觀,中國人對長壽的追求始終不渝,並把祈壽的觀念貫穿於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麵。
傳說中的神仙都長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壽成為祈壽文化的重要內容。人們認為天上的南極老人星主國家之壽、壽星主民間之壽,從周代起便有祭祀壽星的隆重活動。
秦漢時期,黃老思想導致神仙觀念盛行,人們企盼修煉成不老的神仙。生活安逸、壽與天齊的神仙難以企及,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苦苦求索長生不老的靈丹。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攜500童男童女去東海尋找仙山,向仙人討長生不老藥。
徐福,秦代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徐福是鬼穀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李斯的時代。後來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藥,一去不返。
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名醫,就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徐福村”,並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廟”。
而“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八仙過海”等題材,也均有求仙祈壽的寓意。
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民間又有“忠義成神,孝悌成仙”之說。對於民間百姓來說,在民俗活動中祈壽似乎更加實際。生日祝壽是最常見的祈壽活動,圍繞祝壽的裝飾主題極為豐富,如萬壽如意、五福捧壽、多福多壽、福壽綿長等。
壽字本身也有許多裝飾變化,長字形的叫長壽,圓字形的叫團壽。也有多字表意的圖案,如“百壽圖”,就是用100個不同形狀的壽字組成。這些壽字還廣泛地應用於日常家俱、建築、器皿上,反映了中國人用壽字符護佑自身,追求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三)祝壽文化起源及發展
在我國的曆史傳說與文學作品中,南極壽星、麻姑獻壽、八仙祝壽、蟠桃赴會等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在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壽文化,更是千變萬化,讓人目不暇接。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上酒獻壽”的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詩經·豳風·七月》寫道: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
文中所用的“萬壽無疆”這樣的頌語,在今天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應該說,春秋戰國以後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係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今日祝壽禮儀的濫觴。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壽誕日被稱為“聖壽節”。皇帝還為自己的壽辰製定了專門的節日,如唐玄宗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壽辰叫“壽昌節”,唐昭宗壽辰叫“嘉會節”。
而宋朝的宋太祖壽辰叫“長春節”,宋太宗壽辰叫“乾明節”,宋真宗壽辰叫“承天節”,宋仁宗壽辰叫“乾元節”,宋英宗壽辰叫“壽聖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