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祝壽習俗文化及發展(2 / 3)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的壽誕之日統稱為萬壽節,皇後的壽誕則統稱為千秋節。

從春秋時代周簡王至清乾隆2300餘年間,曆朝曆代都有皇親國戚、朝臣名士,以書寫壽字祝賀誕辰的例子。如春秋左丘明,戰國毛遂,漢代張衡,三國關羽,晉朝王羲之,南北朝壽陽公主,隋朝楊益,唐朝武則天,五代石敬瑭,宋朝蘇軾,元朝趙孟,明朝李益,清朝書麟等。

舊時,彭山縣民眾給老人祝壽過生日,都會張掛一幅壽星畫像。雖然請神下凡往往流於形式,但生日宴會能博得老人高興,卻是實實在在的。

家人齊聚,子孫滿堂,品嚐美酒佳肴,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場麵,是表達孝心和親情的家庭儀式,壽星畫像則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物。

過生日祝壽的風俗起初並不盛行,這或許源於一種質樸的觀念,因為人們認為自己的降生日,實際上就是母親的受難日。緬懷父母之恩,與為自己祝壽的喜慶氣氛很不相合。

至明清以後,給老人過生日的風俗才逐漸興起。康乾盛世幾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使民間祝壽的風俗得以興盛。

曆史上最奢華的一次生日宴會,是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這一年乾隆74歲,又喜得五世玄孫,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乾隆帝頒詔,請天下60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6000餘人,來紫禁城赴宴,慶祝自己的生日。

一張名為《萬壽盛典》的圖畫,描繪了當時的盛況。老人們在家人的攙扶下應邀赴宴,布滿京城大街小巷。

上行下效,從清朝以來,給老人做壽過生日蔚然成風,並逐漸形成繁雜的禮儀排場,有些老規矩還一直沿襲至今天。

比如過生日的年歲原則,一般是過整數壽。但70歲以後,又增加很多說法。77歲又稱喜壽,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名;88歲又稱作米壽,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作“八十八”,故名。

這是因為,“年過七十古來稀”,多一種說法也就多了一次闔家團圓讓老人高興的機會。百歲以後,更是年年都要辦,而且要大辦特辦。這樣做是兒女表達孝心,希望借此帶給老人更多幸福感。

重視家庭、親情,敬老愛老,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祝壽典禮則是這種美德的外化形式。雖然壽星不再具有威嚴的神性,卻因為民間倫理生活的需求,使得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傳。

(四)中國人的壽字情結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先輩們把對壽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留傳下來,壽成了一種生命力的象征。

老人過生日叫壽誕、壽辰,祝福老人過得安康長壽,有壽安、壽寧、壽康、壽樂、壽愷等,為老人舉行壽宴的廳堂叫壽堂。

在我國古代傳統的壽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獻壽、東方朔、八仙等神仙壽星畫像。壽宴桌上掛擺的有壽屏、壽傘、壽幛、壽彩等。供照明的有壽燭、壽燈等,供飲食的有壽酒、壽麵、壽桃、壽糕。

此外,祝壽的文章稱壽序,用於祝壽的文藝形式有壽詞、壽詩、壽聯、壽畫等。用來賀壽的禮金為壽金。把被祝壽的人稱為壽星,年紀大的稱老壽星,並稱男的為壽公公,女的為壽婆婆。

對於壽誕,幾乎每一個具體的年歲,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60歲為花甲壽,70為古稀壽,80歲、90歲為耄耋壽,百歲為期頤壽。

如果未到整數,隻有77歲、88歲、99歲該怎麼稱呼呢?郭沫若曾同數學家華羅庚,有過一次討論壽稱的軼事。郭沫若說,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助於數學和文學了。有人把77歲稱為喜壽,88歲稱為米壽,99歲稱為白壽。

華羅庚插話問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郭沫若解釋說:“原來這是三則字謎。”喜壽可猜為77歲,因為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個字組成;米壽可猜為88歲,因為米字的本身就是“八十八”三個字組成;白壽可猜99歲,因為白字是百字缺“一”。

華羅庚禁不住拍手笑道:“這三則壽謎的謎底解得多麼有趣呀。人說郭老博學多聞,此言果然不虛。”

此外,也有茶壽指108歲的說法。因為茶是雙十構成草字頭,即“二十”,中部是八,再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構成“十八”,草字頭的“二十”再加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祝壽送茶,表示祝願長壽。

我國祝壽送茶的民間習俗,甚至傳到國外。日本、英國就有這種禮節,這是我國壽誕文化的國際輸出。相傳在18世紀初,英國皇家貴族向女皇祝壽,要求必須用安徽的祁門茶。

在我國民間,借求神拜佛以延年益壽的,還有求壽習俗。為表達孝心,延長親長壽命,又有借壽之俗。用於長壽的香療器具,有福壽香印、長春永壽香印、壽篆錦長香印、萬壽篆香圖、延壽篆香圖等。

生前所造的墓穴叫壽,生前打的棺木稱壽棺、壽木、壽器。人死了又稱壽終、壽寢,為已經亡故的父母或祖父母的壽日祝壽叫冥壽,也叫陰壽。

至於用壽來命名的自然風物、古跡建築、人名,則在我國到處可見。以壽名山的有北京萬壽山、秦皇島長壽山、廣西萬壽崖;以壽名縣的有壽寧、壽光、壽陽、仁壽,還有四川長壽縣、湖北鍾祥縣長壽鎮、湖南平江縣長壽街等。以壽名建築物的,有益壽殿、延壽殿、壽安宮、永壽宮、萬壽宮、福壽觀、萬壽寺、萬壽廳、萬壽堂等。

在生活中,我國人民也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有了壽而康、壽露春、長壽玉液、福壽酒、福祿壽喜酒;推出了百壽宴、福壽宴、長壽宴、龜壽宴、鶴壽宴,以及萬壽龍芽、無比壽芽、梅花壽果等壽菜品種。

至於用壽取名的就更多了。僅就著名書畫家來說,就有漢代毛延壽,五代後蜀李壽儀,唐代何長壽,明代萬壽棋,清代陳洪壽、胡公壽,近代黃山壽等。

每逢節日來臨,為表達對老人的美好祝願,以組字形式畫一幅“壽星圖”,祝老人節日愉快,健康長壽!

(五)書畫中的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