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文化是我國最為傳統的文化之一,我國喜文化早已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沃土中生根發芽。
喜悅涵蓋了精神與物質生活的豐裕,喜悅的生活成了中國人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夢想。
(一)民間玩具四喜娃娃
四喜娃娃,是利用連體適形造型法而製出的民間玩具。人們將它擺在家中或者掛在身上,以期招來福喜。
四喜娃娃的造型,是一對活潑可愛的娃娃係著肚兜,一手拿著芭蕉扇,一手緊握金元寶,呈現出調皮嬉鬧的神態。經過巧妙的組合,兩個娃娃可轉化成四童戲耍。
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孩童或立或臥,或背或對,相互構成四個完整的孩童,這正是四喜娃娃構思精巧獨特之處。
四喜娃娃的造型年代久遠,早在唐代,就有了銅質四喜娃。明以前主要是剪紙的形式,明以後出現銅鑄、陶質、木質、玉雕、瓷質、泥質等多種表現形式。史書記載,清朝乾隆時,當時婚嫁禮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奉,在民間極受喜愛。
四喜娃娃的四喜有兩種說法。普遍的觀點認為,由於兩童組合形成4個,該娃娃造型又在我國古代民間婚嫁中作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
此外,還有一種傳說故事性的解釋:明代有個解元解縉,有一次皇帝召集眾才子,讓他們每人製作一個手工藝品,並解釋自己作品的內涵。
解縉靈機一動,構思了這個四喜娃娃造型。皇帝問他何為四喜?
解縉隨口答道:“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此後,四喜娃娃作為表示祥瑞的喜慶圖案,在民間廣為流傳。
(二)四喜詩表達企盼
四喜詩,指以詩文形式概括人生四大喜樂之事,表達人們對喜事的企盼和喜愛。
現在為人們所熟知的四喜詩,是宋人汪洙的《神童詩·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汪洙9歲時即賦詩,有“神童”之譽。一日,汪洙牧鵝來到學宮,見學宮殿宇破敗傾圮,觸發心中的一番感慨。感而為詩,遂題詩於學宮壁上:
門徒夜夜觀星象,夫子朝朝雨打頭。
多少公卿從此出,誰人肯把俸錢修。
不幾天,題詩被明州知府所發現,他感到很新奇,當即便把汪洙傳喚到府衙。知府見眼前站立的竟是一個穿著破舊的小孩,就問:“汝欲做神童耶?衫子為何如此破舊?”
汪洙即應聲答詩一首:“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知府一聽,嗬!不得了,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大的口氣,認為日後作為不可限量。
汪洙詩才橫溢,先後寫了不少言絕句詩,都是一些便於孩童記誦的短詩。於是就有當時的塾師們將汪洙所賦的30多首五言絕句彙編詮補成集,題為《汪神童詩》。
《神童詩》文詞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兒童記誦,它與《三字經》等同譽為“古今奇書”,成為訓蒙兒童的主要教材,流傳極廣,影響至為深遠。其中的這首《四喜》詩膾炙人口,幾乎婦孺皆知,曆代傳誦。
後來,明人朱國楨《湧幢小品》,將此詩改為七言“四喜詩”:
十年久旱逢甘雨,萬裏他鄉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燭夜,童生金榜題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