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喜神崇拜與婚姻喜俗(1 / 3)

五福中的喜,就像福一樣,涵蘊很廣。傳統的《四喜詩》寫道:“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概括了4樁喜事。

而此外的喜事還有許多,諸如升官、得子、來財、長壽等,中國人對歡喜熱鬧的追求十分執著,自然要有位喜神來崇奉。

(一)民間的喜神崇拜

在民間諸神中,喜神是不多見於經傳的,同時其形象也很少見於圖繪。

宋代人曾把人的畫像稱作喜神,進而有人作《梅花喜神譜》,把梅花之容稱作喜神,這顯然與作為神祇的喜神無關。

最初的喜神神乎其神,無影無形,卻又在此在彼,出現在不同的方位,凡事向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就會大吉。

在民間傳說中,喜神原本是拜北鬥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鬥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鬥星君誤以為她祈要胡須,就賜了她長須,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有長須,於是就不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

所以,喜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專門的廟宇,高度抽象。但後世也有將祖先畫像或商紂王視為喜神,進行奉祀。

奉祀喜神,常見於禮俗活動中,尤以婚嫁為最。舊時成婚,新人坐立,必須正對喜神所在的方位,以求一生多喜樂之事。

(二)喜神的傳說

“喜神”究竟是誰,曆來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將其標榜成封建帝王。有說喜神是商紂王。此說大概源自《封神演義》,薑子牙封商紂王為天喜星。

北京崇文門外精忠廟喜神殿,曾在光緒年間被稱作天喜宮。

還有說喜神是後唐莊宗。唐莊宗是曆史上有名的喜好戲曲的皇帝,既好俳優,又知音律,能度曲,被後世奉為戲界祖師。

然而,自明清以來,最普遍的說法當屬唐明皇了。相傳,唐玄宗是戲曲的創始人,尤其是自宋代起就有記載的明皇神遊月宮,作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在民間廣為傳播,更被梨園弟子們津津樂道。明末,被搬上舞台。清初,還將此傳說畫在了精忠廟喜神殿的壁畫上。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人間的帝王乃天上星宿下凡,所以精通音律的明皇便又成為翼宿星君的轉世。又因唐玄宗為唐睿宗第三子,常親自登台出演,不便以君臣相稱,故又被稱作三郎或老郎。

另一種說法是喜神小兒說。有的說喜神是演出時用的道具娃娃“彩娃子”,也有說是後台神龕裏紮著小辮的娃娃。

相傳,過去有人學戲,久不會,夢見一小孩來教,驟能領悟,於是共尊小孩為喜神。還有說是唐玄宗的三太子,在後台玩耍,鑽進大衣箱,窒息而亡。唐玄宗十分痛心,遂將其封為戲班大師哥,永遠供奉。也有說三太子替演員勾畫眼眉,發明了臉譜,後世尊奉為喜神。因其最幼,故名老郎。

戲界緣何奉小孩為喜神,有人解釋說梨園弟子經常出演堂會戲,多因生日滿月等喜慶事,賞錢頗豐,多與小孩有關,故將戲班中的假娃娃尊為喜神。

這兩種傳說在喜神的形象上也得到證實。民國年間有報刊記載,東嶽廟喜神像為一個十五六歲的白麵少年,金冠黃袍,儼然王者。精忠廟喜神殿祖師像則為紅袍,金冠、白麵、黑須,帝王裝束,橫匾寫“翼宿星君”。

這兩個喜神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有無胡須之分。正好與喜神傳說故事中,主人公明顯分為成人、孩子兩種形象相吻合。

在喜神被梨園行奉為祖師神後,便被賦予了與戲劇有關的種種傳說。神統體係也不斷完善,產生了陪祀,即十二音神。

北京東嶽廟喜神聖像兩側供奉著十二音神的牌位,分別是:先師鬼音沈古之真君、先師虎嘯秦清真君、雲音韓娥元真君、先師羅祖公遠真君、琴音綿駒真君、猿音石存符真君、雷音孫登真君、龍吟王豹真君、黃旙焯真君、葉法善真君、鳳鳴阮籍真君、鳥音薛譚真君。關於十二音神的來曆,有學者曾作過考釋。黃幡焯、葉法善和羅公遠3位真君,皆與唐明皇有密切的關係。黃幡焯為唐代名伶,善演參軍戲,深得明皇寵愛,一日不見,則愁眉不展。平日侍從皇帝,也常常假戲謔,警惕其主,解紛救禍,人稱“滑稽之雄”。葉法善和羅公遠被奉為音神,大概是因為帶明皇神遊月宮之故。其餘的九位皆為古之善嘯和善歌者。

綿駒,春秋時高唐人,為齊國民間歌舞名家,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國家級“歌星”。他弟子眾多,形成浩大的民歌隊伍,為古代民間歌舞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後人稱為歌聖,後被奉為“音神”。

綿駒善歌,在多處古籍中都有記載。《樂府詩集》中說:“齊人綿駒居高唐,善歌,齊之右地亦傳其業。”晉郭璞詩《答賈九州愁詩》中,有“綿駒之變,何有胡越”之語。

由於綿駒在民歌及音樂上的造詣極高,後世把他奉為十二音神之一。

孫登,字公和,號蘇門先生,妙真道大宗師。長年隱居雲台山,博才多識,熟讀《易經》、《老子》、《莊子》之書,會彈一弦琴,尤善長嘯。孫登精通音律,是“嘯”的最高境界的人。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