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湖南少年(3)(1 / 2)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蔡鍔通電譴責,“痛切陳詞,聲與淚並”。但他堅決反對用兵,主張宋案應由法庭解決,嚴禁軍人幹預。他說宋教仁“生前於南北意見極力調和,若令身後惹起南北惡感,恐九泉之下亦不心安”。內戰迫在眉睫之際,黃興曾派密使請他出兵討袁,手書“寄字遠從千裏外,論交深在十年前”一聯相贈。他不僅致電黃興、李烈鈞、陳炯明等極力勸阻,指出“討袁”理由不成立,依據臨時約法,如果大總統有謀叛行為,應由參議院彈劾;政治上有過失,則由國務院負責。何況臨時政府將要結束,馬上就要選舉正式總統,屆時袁沒有獲選,卻倚仗特別勢力不退職,那時可用武力對付他(等到袁世凱稱帝,他在《討袁檄文》裏把暗殺宋教仁定為袁的第七大罪)。他和浙江、四川都督聯名致電袁世凱及各省都督,進行調停,力勸動兵。他還聯合四川、貴州、廣西都督發表通電,反對戰爭,說如有人發難,將視為公敵,並表示要堅決捍衛民國。

蔡鍔的態度往往讓人不解,其實,他的態度很明確,他隻忠於民國,而不管是誰當政,反對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動用武力挑戰共和原則。

“二次革命”終於爆發,雖然蔡鍔也曾派兵入川,但他一直把這次戰事看作“同室操戈,兄弟鬩牆,相煎太急,隱恨良多”。“同種相殘,殺機大啟”,“非國家之福”。他是始終反對內戰的,所以他反對袁為將士授勳,認為這樣做無疑是“獎勵殘殺同胞”。

等到袁鎮壓了孫、黃等人的武力反抗,把整個民國變成囊中之物,幾乎隻剩下遠在西南邊陲的雲、貴等省還沒有被北洋軍所控製。蔡鍔曾聯合黔、桂等省試圖居間調停,主張雙方罷兵,用法理解決,當然為袁所忌。

1913年10月,袁世凱發出大總統令:“雲南都督蔡鍔疊電因病請假,著給假三個月,來京調養。”10月上旬,蔡鍔辭去雲南都督,動身進京。早在6月中旬,他給梁啟超的電文裏就說“久欲來京與袁總統麵商各政要,並與各方人士接洽。惟因滇事重要,未敢即行”。由此看來他進京未必是被迫的。袁曾同意他的同鄉熊希齡的提議由他任湖南都督,但他進京以後袁卻再也不提起了。

作為曆史轉折關頭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手握兵權的蔡鍔盡管離開了雲南,但他的舊部、他兩年來一手訓練的滇軍還是唯他馬首是瞻的,在雲南依然有潛在的勢力。在北京的兩年間,袁世凱表麵上對他優禮有加,先後給了他一連串的官銜,如政治會議委員、參政院參政、將軍府將軍、陸海軍統率處辦事員、全國經界局督辦等,還幾乎每天召見,說是磋商政要,其實是防他有變,召他進京本意也就是“檻虎於柙”,袁曾對曹汝霖說過蔡鍔有才幹,但有陰謀。

從《蔡鬆坡集》可以看出,這二年多他沒有發表什麼政見,也虧他沉得住氣。期間留下的主要是經界局的文件,他深知讓他到經界局是敷衍他,但他認為正經界、清田賦也是治國要政,很想有所建樹。不長時間(從1915年1月22日任事到7月22日呈文給袁世凱)就編印了《中國曆代經界紀要》、《各國經界紀要》兩巨冊。從中也不難看出他辦事的認真、踏實、細致和嚴謹。大約隻有這個經界局與政治離得最遠,他可以無所顧忌地做點事。

1915年8月,要求袁世凱稱帝的輿論已甚囂塵上,先有“籌安會”,後有“全國請願聯合會”,甚至還出現了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等。蔡鍔一方麵風花雪月,韜光養晦,終日沉湎於八大胡同以迷惑袁的耳目。一方麵領銜簽名支持帝製,包括蔣尊簋、孫武、唐在禮、蔣作賓、蔣方震、張一爵、陳儀等12位將軍都簽了名。“主張中國國體宜用君主製者署名於後八月二十五日昭威將軍蔡鍔”三行字是蔡鍔的親筆,使袁對他深信不疑。因此,後來袁的統率辦事處才會責問他為什麼反複無常,他坦然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