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讀城記(4)(2 / 3)

武漢三鎮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並存,文武兼備。

三鎮中市區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漢口,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樣,曾經有過租界。它是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來文化的主要門戶。作為一度獨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為代表的一類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員,在中國城市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得風氣之先。相對遜色的漢陽,則有著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也曾名馳一時。至於“文昌武不昌”的武昌,曆來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廣總督府曾設立於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設立於此。在武昌,還集中了眾多的高等學府,無論數量還是水平都居於全國前列,而且名牌大學就有好幾所。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幾所國立大學之一,有著上百年的曆史,其樸素學風,素為學術界所看重。其他幾所理工科大學,在各自的領域內,也都卓有盛名。武漢的學術事業,尤其是人文學科,曾號稱與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勢”。一個老資格的開放口岸,一個高水平的文化重鎮,再加上一個前途無量的後起之秀,武漢三鎮,難道不是一種最佳的城市組合?這樣美妙的組合,國內又有幾個?

更何況,武漢的“運氣”也並不那麼壞。內陸開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抗日救國、解放中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關鍵時刻,武漢都扮演過重要角色。建國後,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時期,它又理所當然地成為內陸開放城市。此之謂“得天時”。地處國中,九省通衢,此之謂“得地利”。集三鎮優勢,合四海人文,此之謂“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盡占,武漢應該成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然而事實卻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正如武漢原本可以成為首都卻終於沒有當上一樣,武漢的學術文化事業也未能領袖群倫。豈但未能領袖群倫,連十分出色也談不上。它的學術研究成就一般,文藝創作也成績平平。人們像朝聖一樣湧進北京,像觀風一樣看著上海,對南京也另眼相看,卻似乎不大把武漢放在眼裏。武漢的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從來沒有成為過全國的中心,甚至哪怕是“熱點”。

武漢的學術文化事業隻不過是武漢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麵鏡子。它映照出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武漢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顯,廣州便更是特色鮮明,就連一些不怎麼樣的小城鎮,不少也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請問武漢文化有什麼特色呢?似乎誰也說不出。它“雅”不夠,“俗”也不夠,既不新潮,也不古樸,似乎什麼味道都有一點,卻又什麼味道都沒有。武漢人自嘲兼自慰的說法,叫“以無特色為特色”。然而如果表現不出特色來,豈非“不出色”?

事實上,武漢文化原本是應該“出色”而且也不難“出色”的。這個特色,就是前麵說的“集大成”。這無疑需要大眼界、大氣魄、大手筆,然而武漢人似乎胸襟不大,魄力不夠,底氣不足,手腳放不開。結果,東西南北的“城市季風”吹進武漢,隻不過“吹皺一池春水”,卻不能形成“扶搖羊角”,讓武漢如鯤鵬般“直上九萬裏”。

最不喜歡“差火”的武漢人,在建設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塑造自己的城市人格時,似乎恰恰“差”了一把“火”。

這是武漢文化之謎,也是武漢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人格塑造的難題。這個謎得靠武漢人自己去解。

這個難題也得靠武漢人自己去解決。

而且,一旦解決,武漢便會讓北京、上海、廣州都刮目相看。

選自《讀城記》,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易中天,1947年生於湖南,現為廈門大學教授。著有《藝術人類學》、《閑話中國人》等。

注釋

音gěn,“整”的方言,意為完全、完整。

長沙:城與名人

韓作榮

憂患與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