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水自荊州別出大江,呈扇形東向漫溢,在平原上形成萬千的水道,織成浩瀚千裏的水國,這就是滋養了楚國文明,使詩人們充滿遐想的雲夢澤。“楚有雲夢”,“荊州其藪澤曰雲夢”,在《爾雅·釋地》、《周禮·職方》這些古籍中都大書特書。但雲夢澤的範圍大小古人並無明晰的記錄,我們隻能從古籍中去找幾個坐標,來大致了解她的疆域。
楚國熊繹之後的第十三代國君若敖,娶了一個國的姑娘,生了一個兒子叫鬥伯比。若敖死後,若敖嫡妻的兒子熊坎繼位,夫人就帶著兒子大歸於娘家。鬥伯比在國長大,和子的姑娘大概是他的表妹私自相戀,生了一個孩子。夫人認為很不光彩,叫人把嬰兒“棄諸夢中”。夢就是雲夢。後來子到夢中打獵,發現一隻老虎正在給那嬰兒哺乳,大為驚訝。趕回來告訴他的夫人,夫人才把嬰兒的原委稟告丈夫。子將計就計,將姑娘嫁給鬥伯比,把那棄嬰收養起來。楚國人叫哺乳為穀,稱老虎曰於菟,因此這嬰兒被命名為鬥穀於菟,意即老虎哺乳的孩子。事見《左傳·宣公四年》。真沒想到,這個孩子長大後竟成為楚國傑出的政治家,就是赫赫有名的令尹子文,在楚成王朝當了二十八年令尹,輔佐楚成王強大楚國,大力北進,粉碎了宋襄公稱霸的夢想,奠定了楚國霸業的基礎。國前人說有今湖北雲夢縣,但《鄂君啟節》記載今沔陽縣西漢江南岸有地名為鄖。鄖與通,國可能就在這裏。這個令尹子文奇跡般的出生之地,國的“夢中”,標示出雲夢澤的東沿,大體上以漢水為界線。
……
古籍中沒有雲夢澤越過長江伸入湖南的記載,屈原東行時“上洞庭而下江”,湖與江的界線是分明的,不涉及雲夢澤。由此我們可以推知,雲夢澤大體上在由夏水為弦,以南流又北折的長江為弓組成的三角洲內,亦即現在的江漢平原,包有今江陵監利洪湖潛江沔陽漢陽等地。
我們從“雲夢澤”這個地名形成的過程,可以了解到雲夢澤的地貌。藪澤地區,水氣蒸騰,若雲霧彌漫,所以楚國人把這地域稱之為“雲”。雲中荒莽千裏,彌漫無際,是楚國人生存的空間,禾黍菽麥之所出,鳥獸魚鱉之所生,又是楚國人感到極為神秘的地方。楚辭《九歌》有一篇《雲中君》,用以祭祀雲中之神,可知“雲中”在楚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神聖。《九歌》所祀諸神中,沒有風神雨神,沒有雷神電神,何以獨有雲神,即因為地有雲中之故。古今學者對於雲中君是天上的雲神還是地上雲中之神爭論不休,我認為兩者是完全可以統一的:地上有雲中,雲中興起雲霧,成為天上的雲,故地上的雲中之神也是天上的雲神。雲是藪澤,草木豐茂。屈原在《懷沙》中寫道,“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是藪澤風光最準確的描寫。王逸說,“楚人名澤中為夢中”。洪興祖也說,“楚謂草澤曰夢”。夢字又作蒙,正是草木莽莽之意。所以雲又稱為夢,合起來就叫雲夢。漢以前的史籍中隻收雲或夢,或者叫雲夢,沒有稱為雲夢澤的。雲,夢,澤,三者是一個意思,指同一對象。合稱雲夢澤是漢以後人的叫法。原來雲夢澤並非單是汪洋一片,波濤萬頃;她裏麵有山有水,有高有低,高者為丘陵,低者為原濕,“其山則盤紆隆崇,交錯糾紛”,“其濕則平原廣澤,罷池陂陀”。楚國人開發了這個無比廣闊的藪澤,使她成為繁華富庶的地區。楚國的都城在郢(江陵),但在雲夢澤中建有許多園苑,辟有大量狩獵之場。著名的章華台就在今潛江境內。藪澤水源充沛,南國陽光明麗,最宜於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繁殖。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楚國強盛的物資基礎。墨子曾驚歎,“荊有雲夢,犀兕糜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藪澤地區的季節性強,夏水一漲,四野漫溢,水退之後,人們趕著季節,搶種莊稼。一到秋天,禾藪黍稷,碩實累累,使楚國成為天下最富的國家。山林川澤,草木豐茂,飛禽走獸有廣闊的棲息之所。楚人好武,於此大事田獵,史籍不乏楚人狩獵的記載。《公孫龍子·跡府》稱:“楚王張繁弱之弓,載亡歸之矢,以射蚊兕於雲夢之圃。”《戰國策·楚策》說:“楚王由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旅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嗥之聲若雷霆。”這種狩獵的場麵何等壯觀!我們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獵幾頭野獸,這是楚人訓練士卒演習戰爭的方式。楚國大軍敢與強齊霸晉為敵,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正是浩瀚遼闊的雲夢澤提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