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高山流水(2)(2 / 2)

鍾公策杖引路,伯牙隨後,小童跟定。複進穀口。果見一丘新土,在於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賢弟,在世為人聰明,死後為神靈應。愚兄此一拜,誠永別矣!”拜罷,放聲又哭。驚動山前山後,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問行的住的,遠的近的,聞得朝中大臣來祭鍾子期,回繞墳前,爭先觀看。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命童子把瑤琴取出囊來,放於祭石台上,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伯牙誦雲: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複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曆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複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於衣夾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鍾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選自《警世通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馮夢龍(1574-1676),江蘇人。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注釋

兩接:即兩截。

齎(jī)誌:謂懷抱大誌,無由實現。

笏(hù):板。

軫(zhěn):琴上用作調弦的轉軸。

賻(fù):以財物助人辦喪事。瘞(yì):埋葬。

拙荊:對人稱自己妻子的謙詞。

遠古的交響

汪森

(汪森,1968年8月生,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講師,主講中國音樂美學。)

曾有人問,這世上有沒有一種音樂能使戎馬倥傯的將軍們激動不已呢?

有!這就是青銅編鍾所奏響的音樂,它不僅能使古代的英雄們心潮澎湃,也能把今人帶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的青銅時代。1978年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發現了一座24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鍾、磬等八種共125件樂器,堪稱“地下音樂廳”。其中一套65件的曾侯乙編鍾,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製作最精,音域最廣,保存最好,它音色優美、音列充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多種樂曲,是樂器史上的罕見之作,被稱為我國古代“編鍾之王”。

編鍾為何如此神奇?它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價值何在?

在所有樂器之中,最能體現大自然之威嚴、神祗之神聖的,莫過於那巨大、恢弘、深遠的鍾聲。那由一個撞擊點生發出的厚重而悠長的怒吼,使人不由心生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情。

何為鍾?《說文》從音韻角度認為,鍾乃秋分之音,萬物種子成熟,故與“種”同音。第二種說法認為“鍾者撞也”,與敲鍾的動作有關。另一種說法則從文字的形和義的角度認為,“鍾”字,從金從重,既表明它為金屬所製,同時也表明它是“國之重器”。

荀子在那篇著名的《樂論》裏說:鼓似天,鍾似地,磬似水,竽笙簫管似日月星辰。在人類藝術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樂器演變的順序是:鍾鼓——簫笛——絲弦,即打擊樂——吹奏樂——絲弦樂。打擊樂的發展規律按不同材質又分為:鼓(木、革)——磬(玉、石)——鍾(青銅)。唐蘭先生認為,最初的鍾就是把竹木桶倒懸敲擊,到了陶器時代,則是把有耳的鬲(就是煮飯的鍋)倒懸敲擊。在原始時期,人們叩擊生活或生產工具來表達感情,節製歌舞。

進而把發聲清脆的木頭挖空,再用木棒敲擊,聲音更加悅耳動聽,這就是脫離了生產工具階段的專門樂器。直至青銅時代,人們才仿其形製作出鍾。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中也認為最早的鍾是以竹木製作的。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楚墓出土的一套13枚的木質編鍾證實了這一看法。

學者認為,鍾的前身是鈴。《廣韻·青韻》:“鈴,似鍾而小。”《古今樂錄》:“凡金為樂器有六,皆鍾之類,曰鍾、曰錞、曰鉦、曰鐃、曰鐸。”鐸乃大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