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行進中的江南(1)(1 / 2)

蘇東坡寫西湖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其實,不僅西湖,江南景物,從總體上說,都有這種濃淡皆宜的特點。不僅如此,江南還有一好:遠觀近看總相宜。如果說我們初識江南時需要遠觀江南昔日的輝煌,那麼,在逐步了解江南的曆史文化以後,就應該近看江南——正在行進中的再造輝煌的江南。

以下選編了一組關於江南近況的文章,所寫的不是民情風俗、自然風光,而是與當下更為風光的人均GDP、城市競爭力、古鎮新開發等密切相關的一個方麵——江南人。

說到江南,人們很容易想到杏花春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但是,如果我們忘記了眼前這個火熱的時代,以及這個時代中江南的城與人;如果我們隻看到江南的優雅,而看不到它的宏麗;如果我們隻看到它幽靜的園林,而看不到它沸騰的街市,那麼就會對江南產生誤解。

我們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鮮活的立體的江南形象,使讀者不僅看到江南的過去,也看到江南的現在和未來。

朱光潛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那麼,什麼是“適當的距離”呢?我們對江南做近距離觀察、零距離接觸,算不算“適當”呢?這時,我們不僅會看到江南的身姿,還可以看清它的眉目與顧盼的眼神,甚至能夠聽到它心髒怦怦跳動的聲音。

城市大角力[1]

老槍

“長三角”“第二城”

以中國近現代史為背景,長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一直處在劇烈的變化中。

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寧、揚州、蘇州、杭州。江寧即南京,始終是長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揚州在清代中葉以前也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其繁華程度不讓倫敦、巴黎。揚州的繁榮得益於鹽商和漕運,但隨著徽州鹽商的消亡及運河時代的結束,揚州便快速地衰敗下去,以致揚州人隻落了個“揚虛子”的雅號。蘇州、杭州作為城市起碼都有千年以上的曆史,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積澱。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蘇杭是長江三角洲的經濟中心、商貿中心、文化中心,但20世紀初期蘇杭的區域中心城市地位被“長三角”最東端的上海所代替。

南京恐怕是最不甘心在上海身後的城市。盡管在江蘇省內,蘇州、無錫在GDP、外商投資等方麵均強於南京,在對外經濟聯係、口岸出口上也更加依靠上海;在近年的城市呼聲方麵,蘇州顯然漸漸高過了南京。南通的“亞上海”建設目標也在無形中削弱了南京對省內經濟的輻射力,使南京難以確立在省內的經濟中心地位。但“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速度之快,已經超出了行政管轄範圍,而南京的定位也很明確:接受上海輻射,形成新輻射的江蘇省會城市。

如果比較理性地看問題,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顯著的科教優勢使其仍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隻欠一個“快”字。2002年,“南京1小時都市圈將南京、鎮江、揚州、馬鞍山、蕪湖、滁州六城市以輕軌和高速公路規劃在內,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南京人看來,趕超蘇州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政府層麵,江蘇省“十五”城市發展戰略確定了“三圈四市”的基本框架。“三圈四市”戰略的核心是接軌上海,“三圈”指建設以南京、徐州、蘇州、錫州、常州為核心的三個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將以南京為核心,以“一小時單程出行時間”為標準,建設都市圈網絡,提升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強化區域經濟的聯係與協作。跨越蘇皖兩省8市的“南京都市圈規劃”,以南京為中心點,以儀征、鎮江、句容、馬鞍山等為核心圈層,揚州、鎮江、蕪湖、巢湖為緊密圈層。“四市”是指努力把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建成大型經濟強市。而近年來,南京經濟發展比較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南京經濟圈”的發展比過去更快。作為長江下遊重要的區域性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南京在產業布局、人才積累、科技競爭力、經濟國際化等方麵都具有比較優勢,與上海、武漢、重慶一道,構成了長江流域四大區域經濟中心。這種獨特的地位,使南京既直接接受上海輻射,又向外,主要是向西傳遞輻射和直接輻射的綜合功能。為此,江蘇省還提出了三級中心城市的總體格局,一級中心城市的一類城市隻有一個:南京;二類城市有五個:蘇州、無錫、常州、徐州、連雲港。據此可以肯定地說,蘇州的經濟騰飛獲得了未來規劃中的肯定,而南京亦未失去它的龍頭老大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