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關,大餘縣梅關風景區就會呈現香雪海、一路行來十裏香的繁茂景象。因為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健全,一撥又一撥的遊客聞香而來,流連於梅嶺尋芳賞梅。

“賞梅在大餘,吃住在南雄”“江西人幹活,廣東人賺錢”的境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大餘通過實施對接珠三角的戰略,兩個梅關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接和良性互動,形成了大梅關的旅遊格局。

(一)妝點梅關的山和水

以梅嶺山頂關樓為界,大餘梅關的梅樹不僅多而且奇,三百多畝梅樹組成了一個壯麗無比的陣營。比較而言,南雄梅關梅樹偏少,品種單一,但是往年遊客從大餘上山賞梅的少,從南雄上山賞梅的多。

旅遊資源不如大餘的南雄梅關靠什麼獲得遊客的青睞呢?大餘縣通過調查發現,珠三角地區到南雄梅關賞梅的旅遊通道十分便利,比如從韶關市至南雄有汽車專線直達梅嶺腳下,自駕遊遊客如果熟悉路線可直接驅車前往景點。

“治病還須下猛藥”。大餘縣在借鑒南雄梅關風景區開發建設經驗後,把解決大餘梅關風景區的交通難題作為首要任務。

從2004年開始,大餘縣著手勾勒梅關風景區這幅山水畫的兩處“點睛之筆”。經專家規劃論證,大餘縣修建了一條長達900米的公路,借助這條紐帶,遊客可從323國道乘車直抵梅關風景區。

同時,大餘縣在公路兩側廣植梅樹,使遊客未到梅嶺,先聞梅香。

紐帶拉近了距離,而“遊人中心”則讓遊客切身感受到舒適和方便。大餘縣投資興建起占地11畝,可同時容納10輛大巴、30輛小汽車的遊人中心。在這裏,遊客可放心地停放汽車,選購物美價廉的梅嶺特產及各種旅遊用品。

(二)建設開發新村鎮

梅嶺腳下的梅山村曆史遺跡豐富,居民由全國各地人群在古驛道遷徙過程中彙聚而成。

大餘參照南雄成功開發珠璣巷的經驗,著力開發這一寶貴財富,把新村鎮建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興建了具有客家風格的騎樓,形成仿古一條街,並引導村民開發成飯店、旅館、商店,達到“白天上山賞梅、晚上下山住樓”的別樣效果。

新建直達梅關風景區的公路,不僅是交通的紐帶,更是梅關精品景區的延伸。大餘在該路兩旁廣植梅樹,在古驛道和瑞香大世界之間規劃建設八公裏的花卉長廊,由花卉產業帶和梅山梅花帶組成,使梅嶺成為全國梅樹品種最齊全的賞梅基地。

爭奇鬥豔的梅花與暗香浮溢的瑞香彙成一片,將使每一位遊客感到心曠神怡。

(三)四海唱響梅花歌

大餘梅關風景區以梅為主的旅遊資源琳琅滿目,梅關和古驛道申報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獲得成功,但在打好“梅花牌”,發展精品旅遊方麵,南雄人明顯搶占了先機。

每逢春節前後,各大媒體不斷推出南雄梅關旅遊火暴的報道,使“冬到南雄賞梅”成為一種新時尚,大餘在這方麵的助推、催化之勢差距明顯。

差距就是動力。大餘依托梅關景區的資源優勢,大力做好旅遊宣傳與促銷活動,擴大該縣的影響。

大餘縣首先加強了與廣東旅行社的交流和合作,先後在韶關、廣州、東莞等地舉辦了三期旅遊圖片展,把“梅國之旅”精品線路成功地融入了粵北旅遊圈。

其次,大餘利用世客會在贛州舉辦的機會,進行多方位的旅遊推介,使大餘梅關隨客屬遠播海內外。同時,該縣充分利用媒體,全方位地進行宣傳,充分展示了大餘梅關風景區的奇山異水、風土人情和悠久厚重的曆史文化。

2004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攝製組圍繞著梅關古驛道進行了一周的采風,伴隨著《梅關古道》的播出,大餘梅關風景區的知名度猶如嶺上鬥雪怒放的梅花,沁一縷馨香飄向了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