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鳥畫史是一部中國文人的曆史。由於春秋戰國諸子的哲學思想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麵,產生了中國獨特的文人體係,才有了魏晉以後的繪畫美學理論,從而奠定了中國花鳥畫的審美基礎。中國花鳥畫的文化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古代花鳥畫經過秦漢長時間的孕育之後,在魏晉才開始有了初步的萌芽。
(一)理論根源
中國花鳥畫雖然到唐、五代時期才最終形成,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奠定了它的理論根源。
1.先秦時期的理論影響 在我國繪畫史上,原始繪畫在技巧方麵或評對後世有影響,但在思想方麵卻與後來的中國畫沒有必然的聯係。諸子思想是中國花鳥畫的理論根源。
中國花鳥畫有著它獨特的審美觀,這首先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成熟、係統的文化思想,特別是孔子、老子、莊子等人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成了曆代文人所信守的思想準則。這種思想創造了中國獨特的人文、藝術。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美術仍然處於自然主義的萌芽狀態。同時期的文學似乎更超脫一些,雖然不像唐、宋那樣輝煌燦爛,但已經超越了自然主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我國古代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學的成就直接指導繪畫的創作。這個時期孔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人的思想極為成熟和係統,使中國的社會思想從此發生變化。
在諸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是孔子的儒和老子的道。孔子在學琴的過程中,對抽象情景的細細品味、孜孜以求,成了曆代文人賦詩作畫所追求的境界,是後來形成的花鳥畫所不可缺少的審美情趣,也成為文人們精神享受的一個重要方麵。
道家思想對中我國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老子探討世間萬物的道,到莊子的虛無,把道上升到一種超凡於塵世的精神境界。
《莊子·田子方》中曾經描繪了一個解衣般礴的畫家形象,從中表現出了道家理想中的畫師形象,以及畫家所應該具有的精神狀態。“解衣般礴”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後來,解衣般礴成為了中國文人繪畫的代名詞。
中國花鳥畫沒有向自然主義繪畫方向發展,而向獨特的文人畫方向發展,這與我國思想家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莊子對後來文人畫家的影響更為深刻。
春秋戰國思想家的思想對後來文人思想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中國花鳥畫則是直接出自於中國文人之手。春秋戰國思想家的那種人文思想深深植根於後世文人的觀念中,給了他們創作思想和文化背景。
中國花鳥畫的中心思想是托物言誌,在技法上講究骨法用筆,在形式上是詩畫合一,從而描繪出鳥語花香的景象,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正是儒和道的思想導致了中國文人的這種繪畫審美觀和對美的表現形式。
2.魏晉藝術理論的影響 漢朝是中我國第一個長期穩定的封建王朝,而這幾百年的繪畫發展是緩慢的,直到魏晉,才有了大的飛躍。
東漢之後的數年戰爭使魏晉時期的文化發生了變化,玄學漸興,文人們普遍高談老莊,不再像漢代那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佛學是外來的,但傳入我國後也摻雜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佛學對我國的繪畫文化有影響,但不能說其是根源。
漢末魏晉六朝是最混亂的時代,又是精神上最自由、最解放、最富於智慧和熱情的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我國的藝術發展也就在這個時期進入自覺的時代,也是儒和道在文人心中摩擦出個性藝術火花的時代。
魏晉開始,有大批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帝王繪畫,愛畫成風。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大司馬桓溫,經常和畫家顧愷之與書法家羊欣通宵論畫。
文人開始充滿詩意地論畫,從而促使中國形成了係統的專門的繪畫美學理論。這個時期成就最高的繪畫理論大師有三位:顧愷之、謝赫和宗炳。三位理論家的主要理論思想都是關於神方麵韻的。
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善於詩賦、書法,尤善繪畫。他提出以形寫神,明確提出傳神的重要性。顧愷之做過官,與帝王將相來往甚密,他是一個典型的文人畫家,他的理論較能代表傳統的文人畫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影響更為突出。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其中首推氣韻生動,這與顧愷之的傳神論是相同的,都是指繪畫人物方麵。第二是骨法用筆。雖然顧愷之很講究用筆,但謝赫把用筆明確列出來,而且居第二,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從此之後才有以書入畫、書畫同法等用筆講究,這為後來的花鳥畫定下了用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