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鳥畫藝術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古往今來,它一直在向前發展,猶如一條長河,雖有時狂暴湍急,有時滯流平緩,但從沒發生過斷流,終於彙成一條浩浩蕩蕩的藝術長河。
在古代花鳥畫這條藝術長河中,出現了許多前後相延的流派,對中國花鳥畫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一)黃筌畫派
黃筌畫派即黃家富貴,又稱黃派。在中國花鳥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畫派簡介 黃派又稱黃派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
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禦用畫家。他的兒子居寀、居寶繼承家風,成為兩宋時占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
作為宮廷畫家,黃筌一般畫的都是宮苑中奇花怪石、珍禽瑞鳥,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不露墨痕。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畫成逼肖其生,故有黃家富貴之稱。
黃派代表了晚唐、五代時期西蜀和中原的畫風,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型風格。到了宋代後,當時凡畫花鳥無不以黃家體製為準。
2.藝術特點 黃筌的重要作品《寫生珍禽圖》,在表現翎毛、昆蟲等自然物態的精確性及其作為藝術形象的審美趣味性上,已達到形神兼備的地步。
黃筌還繼承和發展了邊鸞描寫活禽生卉的傳統,以優美的筆致和賦色技巧表現動植物的情態。為了塑造花鳥的動人形象,他重視觀察體會禽鳥的形態與生活習性。
後蜀廣政七年,黃筌奉命將淮南所贈仙鶴畫於偏殿之壁,作唳天、警露、啄苔、理毛、整羽、翹足等姿態,生動逼真,該殿竟被稱為六鶴殿。
廣政十六年,黃筌在八卦殿畫竹、兔、雉、鳥雀等。黃筌任職於宮廷畫院,所見所畫多為珍禽異鳥、奇花怪石,如桃花、鷹、純白雉兔、金盆鵓鴿、孔雀、龜、鶴等以適應宮廷欣賞趣味,因而形成一種獨特風格。
黃筌也能畫山水、人物。前蜀後主王衍命他將吳道子《鍾馗捉鬼圖》中用食指抉鬼眼改為用拇指,黃筌以原畫全身動態及眼神皆在食指而不在拇指,故不能僅作局部改動,而應重新創作。這說明他對古代作品的深刻理解和人物畫技巧的精湛。
黃筌畫派工筆花鳥亦稱勾勒花鳥。畫法則為勾勒著色法,是指在白描的基礎上,加以色彩渲染。從用筆上分,可分為單鉤與雙鉤,風格巧密而精細。
3.畫派流變 到了北宋,直接師承黃筌並有卓越成就者要數黃筌之子黃居寀。他的花鳥,先以極細而堅挺的線條勾勒輪廓,然後敷以重彩層層暈染,使之物態形象極為逼真,色彩富貴華麗。
此後的趙昌、崔白、吳元瑜、趙佶等花鳥畫家,在黃筌父子畫法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趙昌、吳元瑜極重寫生,所繪花鳥形象更為生動逼真,極具生氣。崔白不但重視寫生,而且用筆勾線更為輕盈,與黃居寀過分嚴謹刻板的畫風相比,顯得更為生機勃發。
花鳥畫發展到了南宋,承繼這一畫派的著名畫家有李迪、李安忠、林椿、吳炳等。所繪花鳥用筆精細,設色典雅,形態逼真,富有生氣。
元代的工筆花鳥畫較前代又有變化。代表畫家有錢選、王淵、邊魯、陳琳和張中等。錢選師承趙昌,其風格是把院體的工麗細密變為清潤淡雅,極富文人氣質。
王淵、邊魯所繪花鳥,不似黃筌的工整富麗而變得簡逸秀淡。而陳琳、張中突破了宋院體細密工麗。這一方麵是由於文人畫的影響,另一方麵也是水墨寫意畫風衝擊的結果。
由於明前期院體畫派的影響,明代的工筆花鳥畫創作呈繁榮昌盛的景象。他們在師承宋人和黃筌父子工筆重彩的基礎上,形成了形象突出、技法嚴謹、色彩豔麗的風格,其中又以邊景昭和呂紀成績最為突出。兩人所繪工筆花鳥,形態各異,敷色鮮豔富貴,布局皆合法度而不亂,極具寫生造化之妙。
工筆花鳥畫發展到清代,成績突出者尚有王武,蔣廷錫、沈銓、鄒一桂等人,另有海派中的任薰、任熊、任伯年。然其個性風格顯然不如前人那樣突出。
(二)徐熙畫派
徐熙畫派即徐熙野逸,簡稱徐派。它是中國畫流派之一,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代表畫家是徐熙。
1.畫派簡介 徐熙是金陵人,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自心自性自悟自得的花鳥畫家,以其天才的傑出表現,畫風影響了五代江南地域畫家的藝術追求,別創野逸一格,由此形成徐熙畫派,對後世花鳥畫影響頗深。
徐熙雖然是江南布衣,但是誌節高尚,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繪的汀花野竹、小鳥淵魚、草木蟲獸,皆妙入造化。
徐氏的筆墨技巧,對後世的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後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複、文征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與黃筌的花鳥畫派互相競爭,影響了宋、元、明、清千餘年的花鳥畫壇。
徐熙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
2.畫派流變 徐熙將當時已經成熟的水墨山水畫的技法融入花鳥畫中,開創了“落墨為格,雜彩副之”的落墨法花鳥畫新風格。
徐熙為人誌節高邁,放達不羈,自任高雅,擅長畫江河湖泊間的汀花、野竹、水鳥、魚蟲、蔬果。他的繪畫筆墨粗細兼施,縱橫野逸,誌在標新立異。
但是,當時正是黃筌父子的富貴豔麗、工致精細畫風占據主流。但徐熙在寫實基礎上求筆墨之變,卻也適應了繪畫由稚拙進入寫實,又由寫實轉向寫意的發展總趨勢。因此,他的畫風漸漸為人所識,對後代花鳥畫發展的影響力甚至超過。
3.影響深遠 徐熙善畫花竹、禽魚、蔬果、草蟲。他經常漫步遊覽於田野園圃,所見景物多為鮮花野竹、水鳥淵魚、園蔬藥苗。每遇景物,必細心觀察,故傳寫物態,皆富有生動的意趣。
在畫法上徐熙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另創一種落墨的表現方法,即先以墨寫花卉的枝葉蕊萼,然後著色。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他作為江南處士的情懷和審美觀,與妙在賦彩、細筆輕色的黃筌富貴不同,而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風格。
進入北宋後,由於當時黃筌富貴成為北宋宮廷花鳥畫的標準,徐崇嗣不得不放棄了祖父筆下的野花野草,而轉向宮中的牡丹、海棠、芍藥、桃竹、蟬蝶、繁杏等,雖然都是富貴畫,但他又標新立異,創造了一種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的沒骨畫法。
徐熙與黃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水平,具有重要曆史地位。黃筌成為院派花鳥畫的典範;徐熙開水墨淡彩和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先河。由此形成了花鳥畫中的兩大流派。
此後花鳥畫的發展就是在這兩大流派的基礎上,不斷地演進變化,逐漸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格局。一般說來,宮廷繪畫中更多的是富貴的畫風,而在民間則是野逸的畫風更為流行。
4.主要作品 徐熙的作品《雪竹圖》最能體現落墨風格。這幅作品縱向長度1.51米,橫向寬度0.99米,絹本,墨筆,藏於上海博物館。
謝稚柳介紹此圖時這樣闡述落墨:所謂落墨,就是把枝、葉、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筆用勾梁的手法全部把它描繪出來,然後在某些部分略略地加一些色彩。就是說一幅畫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筆和墨色來落定,著色隻是輔助。這體現了徐熙在筆墨上的大膽革新。
《雪竹圖》畫的是雪後的枯木竹石。下方是大小數塊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暈染出結構,留白以示積雪。
石後中間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壯,細枝遒勁。旁有數竿被雪壓彎或折斷的竹子,或粗或細,或斷或彎,又有數竿細竹穿插其間,顯得姿態多變,情趣盎然。
左邊則有一段枯樹,枝杈被折,或勾葉,或暈染留白,映襯雪景的蕭瑟。而在刻畫上,勾皴與暈染,粗筆與細筆,濃墨與淡墨,墨染與留白,兼施並用,同樣是謹嚴的寫實作品,與北宋盛行的細勾填彩、務求逼真的畫風相比較,更富情趣。
這樣的野逸畫風,當時無人承繼。他的孫子徐崇嗣變落墨法為疊色沒骨法,才能進身畫院。後人甚至都不明白什麼是落墨法。這種在墨骨上賦彩的方法,雖借鑒了水墨山水,卻比山水畫的淺絳法早了三百多年。
(三)湖州竹派
湖州竹派是中國花鳥畫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畫派影響深遠。
1.簡要介紹 畫竹原以唐代蕭悅、五代丁謙最為著名,但無畫跡傳世。北宋文同、蘇軾畫竹著稱於時。
元豐元年,文同任湖州太守,還沒有到任,就在陳州病故。蘇軾接任湖州太守,沒多長時間就被貶到了黃州。雖然他們都是四川人,但畫史上都稱他們是湖州竹派的始祖。
湖州竹派以竹為表現對象,以宋文同、蘇軾為代表,尤其是文同畫竹最有名。明蓮儒曾作《湖州竹派》,記述自北宋至明代畫家共有25人,統稱湖州竹派。
元代張退之認為墨竹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昂、蕭悅等也善畫竹。到了文同的時代,竹藝大進,文同用畢生精力畫竹。《圖畫見聞誌》中說他善畫墨竹,姿態瀟灑。蘇軾稱讚他畫竹是成竹於胸,身以竹化,以竹表現出自己的磊磊文風。
蘇軾也好為竹,但蘇軾的墨竹又有獨特的老勁雄放的風格,被畫史稱為湖州竹派的始祖。元代畫竹成風。元以後,李衍、吳鎮、柯九思等又有所發展。元人吳鎮搜集學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畫家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共記錄25人。
2.藝術特色 文同的傳世佳作是《墨竹圖》。文同其實從未到過湖州,隻是晚年奉命到湖州任職,但還沒到就去世了。然而他的墨竹畫已名揚天下,學者眾多,尤其是元代吳鎮的《文湖州竹派》一書,更向世人展現其派係的雄厚。鼎鼎大名的蘇軾,與他既是表親,又是他畫竹的學生,也多方為他彰揚,於是文同也就成為墨竹畫的宗祖。
《墨竹圖》的畫麵上,一杆倒垂竹,幾簇新生葉,淩空而來,如飛鳳展翅,隨風搖曳,似與風勢相抗衡。節距遠而不顯,枝幹虯曲有力,富有彈性,充分顯示出新生枝幹的柔嫩。竹葉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因風得勢,舒卷自如,生機勃勃。
文同擅長篆、隸、行、草各種字體,此幅畫中不難看到作者將書法用筆運用於繪畫的痕跡。他用淡墨橫掃代替雙鉤填色,揮揮灑灑中盡得書法隨意的抽象特色而又不失法度。枝幹曲中挺拔,有顏筋柳骨的筆力。
竹葉則筆筆出鋒,頗見行草功力。文同還借用草書章法的騰空飛白來表現葉片的迎風翻轉之勢,生動準確,讓人如聞風過竹林的沙沙聲。
雖然文人畫派不求形似而重感情抒發,但文同畫竹還是注重對自然形態的描繪。一顆竹,數枝莖,都從竹節處順勢而出。這和平時文同種竹、賞竹、知竹、畫竹是分不開的。
(四)常州畫派
常州畫派也叫毗陵畫派、武進畫派,是我國著名的花鳥畫流派之一。
1.簡要介紹 常州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曆代文人輩出,儒風蔚然。明清之際,五大學派橫空出世,其中就有常州畫派,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惲東平為代表的常州畫派與蘇南區域的文化融為一體,並互相影響,在我國繪畫史上形成了著名的清代四王吳惲六大家。
常州地處江南經濟中心,為南北交往要衝,水網交織、山明水秀,濕潤的氣候造就了江南文化特色,也造就了常州畫派的水墨文化體係,既有濃厚的地域審美特征,也濃縮了主流文化的精華。
常州畫派以其影響的深遠和名家輩出,名揚海內外。近代的大師劉海粟、謝稚柳等更以深厚的學識、高超的藝術造詣將常州的繪畫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2.代表人物 常州畫派的兩個代表人物是惲壽平和唐匹士,他們都擅長山水和花鳥,惲壽平還兼擅詩文、書法。
惲壽平的好友王石穀和表兄孫承公,多次勸說他要他放棄畫花卉。理由是擔心他分散精力,影響在山水畫領域的藝術成就。
但惲壽平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寫生本與山水一脈相承,一花一葉的布置,與千岩萬壑的意趣相似,隻有深知潑墨技法,才能與布色點染的妙處相合。
惲壽平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不僅沒有,放棄對於花卉蟲草畫的創作,而是有意識地把更多的精力用於沒骨法花卉畫的創作。
從惲壽平自身來說,他把主要精力用於沒骨體花卉畫的創新和實踐,取得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成就。同時,他在山水畫的創作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惲壽平學習傳統,繼承傳統,又發展了傳統,創造了新的畫法,以其偉大的藝術實踐和成果樹起了一麵大旗,並在這麵旗幟下聚集了一群畫家,形成了一個畫家群體,開創了常州畫派。
沒骨寫生花卉畫法,作為中國花鳥畫的傳統畫法之一,湮沒了幾百年。惲壽平大膽地進行挖掘,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宗,創造性地恢複和發展了沒骨寫生花卉的傳統,給中國花鳥畫壇注入了新的生機,開創了常州畫派。
惲壽平的入室弟子有馬元敘、範廷鎮、張偉、董瑜等人,他們繼承了惲壽平沒骨寫生花卉畫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