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亦作蘆溝橋,是北京市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石聯拱橋,也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作為一座古橋,盧溝橋的建築風格為後人稱道。

盧溝橋不僅有雄偉的結構,更有滄桑的曆史。它修建於1189年,早在金朝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到了近代,這裏更經曆了對中國曆史上影響較大的盧溝橋事變。這些滄桑的曆史給這座古老的石橋,帶來了濃厚的曆史感,從而使這座橋成為了一個曆史的符號。

(一)位置與名稱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約十五公裏的豐台區永定河上,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以盧溝命名。

盧溝橋始初名“廣利橋”,後改稱“盧溝橋”。在國外也稱“馬可波羅橋”。

盧有黑色之意,以河水渾濁色暗得名。1698年,在整修了盧溝河的河道、河堤之後,改名為永定河,此名沿用至今。

(二)建築風格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9.30米,建有10個橋墩,11孔。中心橋孔間距21.35米,東西兩岸間距16.49米。

橋墩呈船形,進水一麵有分水尖,每個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邊長三角鐵柱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

出水一麵砌成流線型,狀如船尾,減少水流對橋孔壓力。經試驗:這座古橋有較大的承載能力,曾通過429噸大型平板車而無恙。

盧溝橋兩邊有望柱和欄板,望柱有281根,每個都刻有形態各異的石獅。據古書《從海記》中說:“橋柱刻獅凡六百二十有七”,後來保存下來的共有大小石獅501個。

在橋的整體結構上,盧溝橋也獨具特色。其拱券的跨徑與橋墩的距離一致,由橋的兩端逐漸向橋中心增大。

橋拱為弧形。矢跨比率為1:3.5,這與我國古代其它的石拱橋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江西的萬年橋,安徽的太平橋,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以及河北省的井徑橋等,其矢跨比率多為1:2,所以多為半圓形。

盧溝橋采用的矢跨比率使得橋麵較為平緩而更加實用,但從力學的角度講,建造的難度也更大,造型也更加美觀。由此可見金代建橋技術的高超。

在橋拱上采用的是框式縱連式的砌拱法,使整個拱券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中心橋孔及兩側刻有吸水獸。傳說是龍的九子之一,性喜水。所以被安置在此,具有壓製洪水,防洪泛濫的喻義。其中,中心橋孔和西五孔龍門石上的吸水獸,據專家考證是金代的原物。

在橋的結構、橋墩及拱券的各個部分,石與石之間,都用帶棱的腰鐵和鐵拉件緊緊連接在一起,大大加強了石與石之間的牢固性。1786年,《盧溝橋詩序》記載:

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

因此,盧溝橋才能夠曆經八百多年風雨而依舊傲然屹立。

盧溝橋的橋麵十分講究,分為河身橋麵和雁翅橋麵兩個部分。河身橋麵長213.15米,寬7.5米,若包括欄杆地袱和仰天石在內,共寬9.3米。

橋麵中央較東西兩端稍高,約成0.8%的坡度,坡勢平緩,適宜通行。雁翅橋麵斜長28.2米,成喇叭口形狀,最初入口處寬32米,坡度較大,上下高差近2.1米,約為3.5%的坡度。此種橋麵,令人感覺通行順暢又威嚴壯觀,集美觀實用於一身。

盧溝橋的橋墩設計也頗具特點。除兩側金剛牆外共有十座橋墩。每座都是肩挑兩拱,拱拱相連,共同承擔橋體的負荷,使橋墩及各拱與橋體緊密地連接為一個整體,極為牢固。

橋墩的平麵形狀俯視呈船形,北端迎水方向砌成楔形分水尖,長4.5至5.2米不等,約占橋墩的40%,用以迎擊上遊衝來的洪水。

經過券洞後,作流線型內收,狀如船尾,使水流可以迅速分散,減輕了水流券洞內的壓力。有效地保護了橋體。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為使橋墩北端的楔形分水尖更加經久耐用,設計者在每個分水尖上加裝了一條邊長26厘米的三棱形鐵柱,俗稱“斬龍劍”。

每當初春季節,大地轉暖,冰雪消融。永定河水攜帶大量泥沙冰淩,自河北懷來沿山穀而下,水流甚是湍急,奔騰咆哮,撞擊橋墩。

由於有了這把“斬龍劍”,狂浪浮冰被擊得粉碎,乖乖地順著橋洞向南流去,確保了橋體的安然無恙。這是盧溝橋建造者的又一極富創造性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