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這把“斬龍劍”不知保護過多少次盧溝橋免遭毀壞,保護了下遊多少生靈免遭塗炭。在盧溝橋地區,曆史上曾有過許多關於斬龍劍守護石橋平息水患的傳說。
因北側分水尖占整個橋墩的十分之四,就使得橋體壓向橋墩的南麵,為解決整橋的平衡問題,建築師們又在分水尖的鳳凰台上加壓了6層厚達1.83米的壓麵石,第一二層挑出於分水尖之外,其餘4層逐漸向上內收,至頂上台麵微微隆起,似琴麵狀。
這種建造技巧,既保證了橋的整體平衡,也使得分水尖更加堅實穩固,使整座橋梁渾然一體豎不可摧。
(三)修建曆史
盧溝橋的修建是有一定背景的。古老的北京從燕國的薊城,到遼代的南京,城市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盧溝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與日俱增。
但是,“盧溝河水非常渾濁而湍急,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據水位深淺,選擇地點搭臨時橋梁。後來官家在兩岸造了一座浮橋……”這是宋朝使臣許亢宗在1125年出使北國時寫《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中有關盧溝渡口的一段描寫。
1153年,金中都作為北方政治中心,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盧溝渡口,仍用臨時木橋或浮橋,顯然已不能適應當時形勢。
金代第四任皇帝完顏亮將國都由上京會寧府遷至金中都,其動機之一,就是為了方便就近統治。
當時,由金中都南下中原,必取道良鄉、涿州,從而進入西倚太行山東麓、縱貫華北平原的南北向大道。
然而,出得中都城,所遇第一條大河即是發源於山西省西北部、穿出太行山脈、流經今北京地區西南郊的永定河。
永定河古稱桑幹河,因流經黃土高原,水流含沙量之高僅次於黃河,故又稱渾河、小黃河,因水勢洶湧,經常改道,曾稱無定河,在金代稱盧溝河。
在盧溝橋建成之前,其地就是古渡口。據史料記載:“離良鄉三十裏,過盧溝河,水極湍激。燕人每候水淺,置小橋以渡,歲以為常。近年都水監輒於此河兩岸造浮橋。”現代的京廣鐵路、京石高速公路,也是由此處跨河南下。
至1189年,金國已在中都定都37年,國勢達到全盛時期,與中原的政治、軍事、經濟聯係愈加密切,盧溝河上原有的擺渡、浮橋、季節性木橋等渡河方式已不能滿足交通需要。
在這一年,金代第六任皇帝金章宗完顏璟下令,在盧溝河上建一座大石橋。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6月,1192年3月竣工。
(四)曆史沿革
盧溝橋建成後,它成為京南的交通要道,在曆史上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元代人蒲道源在《辛齋詩話》中有詩寫道:
盧溝石橋天下雄,正當京師往來衝。
由此可見,盧溝橋的修建,對當時的交通與文化交流都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當然,作為一座古橋,盧溝橋也經過多次修繕,這就構成了盧溝橋漫長的曆史沿革。
在明朝年間,據記載自1412年至1555年共修橋六次,均無大工程。
在清朝年間,盧溝橋共修橋七次,其中五次工程不大,隻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其中,在1698年的那次重修時,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因為康熙年間的這次重修,曆史上也就有了兩個盧溝橋,最初的建於1189年,至清康熙年間毀於洪水。1698年,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
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曆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隻有三百餘年的曆史。
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必須通過盧溝橋。由於盧溝橋橋麵窄,隻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複。
此後,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
新中國成立後,在橋麵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做了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