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金代的古橋盧溝橋,雖然久經風雨侵蝕,但那雄健的身軀依然靜靜地橫臥於永定河之上,給過往行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和曆史的回憶。

這座傷痕累累的石橋靜靜地記錄著曆史,承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一)盧溝橋名字由來傳說

據傳在盧溝橋修建成以前,這裏沒有盧溝橋,隻有一個渡口,有個姓盧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經商,生意非常興隆。

一年秋天的一天,盧姓商人帶著錢財,搭乘田氏的擺渡船準備回老家探親。誰料田氏見盧錢財不少,頓起歹心,將盧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將銀元據為己有,也經起商來。

次年,田氏生個兒子,兒子10歲時,每天要打田氏三個嘴巴,不讓打就哭鬧不止。田氏為了淘氣的兒子十分懊惱,求教於修道成仙的老和尚。

老和尚對田氏說,你這兒子是被害死的盧氏轉世而來的,是與你算賬。

田氏一聽,驚惶失措,求老和尚開恩救命。

老和尚說:“救你不難,隻要你把劫走的錢財都拿出來修座橋,讓過路行人不再受你們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

田氏聽了老和尚的話,請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橋,橋修好後,田氏又向老和尚討教橋名,那老和尚微笑著說:“你這是還盧氏的賬,我看就叫盧溝橋吧!”

於是,盧溝橋的傳說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二)盧溝擺渡的傳說

關於盧溝橋的來曆,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永定河上沒有橋,來往行人都要坐船過河。在河畔住著一個姓盧的青年,靠擺渡為生。因為他出生時正趕上永定河發大水,把他家門前衝出一道溝,所以父母給他起名叫盧溝。

盧溝長年在河上擺渡,見到河中惡龍常常鬧水,一鬧起來,行人就無法過河。他就琢磨著要想出一個好法子來,又能治住惡龍,又能方便過往的行人。

一年夏天,又趕上惡龍鬧水,盧溝隻得收了渡船,在家歇息。這時,來了個老漢要過河,說是有急事,求盧溝無論如何送他一趟。盧溝無奈,隻得硬著頭皮撐船下河。

說來也怪,小船所到之處,風平浪靜,沒有一絲浪花,盧溝正在納悶,就聽得老漢說:“這河麵上要是有座橋,惡龍就不敢這麼胡鬧了。”

剛說完,老漢就不見了。盧溝一個勁兒地揉眼睛,心想,是碰見神仙了吧。打這兒以後,盧溝就一心想著修橋。

他每天擺渡後就到西山去伐樹,湊夠一堆,就紮成一排順河放到家門口,就這麼著,用了整一年的工夫,終於在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木橋。

橋架好後,鄉親們都挺高興,惡龍可生氣了。他來到橋下,用身子纏住橋樁一用力,木橋就被拱倒了,大木頭順水而下,一會兒就沒影了。

盧溝看到木橋被毀,很是生氣,便索性不擺渡了,在岸邊燒起磚來。他用了三年的工夫,又在永定河上修起一座磚橋。他心想,這下子可不怕惡龍再來拆橋了。

誰知道惡龍又來了,在橋墩下又撞又晃,橋沒倒。惡龍又弓著背往上拱,磚橋吃不住勁了,“轟”地一下倒了。盧溝這回可傷心了,隻覺得眼前一黑,昏了過去。

當盧溝醒來時,看見那個老漢正站在他麵前。

見盧溝睜開眼了,老漢就對他說:“好孩子,有誌氣,讓我來幫你建座大石橋吧。”

說完,就領他來到西山,指著那些大石頭說:“你把這些石頭鑿出810塊大方石,140根石柱子。”

盧溝拿起老漢給他的大錘和鑿子,二話沒說就幹起來。老漢指點了幾天,見盧溝的手藝練得差不多了,就告訴盧溝鑿完後到雲水洞去找他,說完就走了。

盧溝沒日沒夜地幹起來,頭碰破了、手震裂了也不停錘,整整幹了三年,才準備齊石料。他又到雲水洞去找老漢,老漢告訴他,讓他再把洞外的十個山峰削下來,鑿成十把石劍。這活可就更難了,盧溝用了足有百天,才鑿出十把兩麵尖尖的大石劍。

老漢這次又告訴他,再鑿出490頭大小不一的石獅子和4頭大象來。

盧溝還是沒說二話,幹了起來。這次用的時間更長,用了五年時間才把獅子、大象鑿完。

老漢這次沒等盧溝找,他就自己來了。看著盧溝鑿出的石料,他滿意地笑了,對盧溝說:“好孩子,太辛苦你了,要不是我這些年拖累你,你早該成家立業、兒女滿堂了。不過你幹的是件大事,後代兒孫知道了,也會感激你的。你去吧,現在可以建橋了,我太老了,就叫獅子和大象去幫助你吧。”

說著,老漢挨個兒拍拍石獅子和石象。那些石獅和石象突然活了,幫助盧溝把石料全部運到了永定河邊。盧溝喜出望外,連夜指揮石獅和石象建橋,一夜之間,大石橋建成了。

盧溝激動得流下了眼淚,百姓們也敲鑼打鼓趕來慶賀。那惡龍可氣壞了,怒氣衝衝地趕到石橋下,使勁用身子纏住了橋墩。

他可沒想到,這次的橋墩是用石劍做的,一下子刺得他鮮血淋漓,疼得他上竄下跳,這一下可麻煩了,平坦的橋麵被拱彎了。

那490頭石獅一看大勢不妙,就連忙跳上了橋欄杆,壓住了橋身。有的跳得慢點,沒地方了,隻好幾隻擠在一起。

惡龍的身子被壓了下來,可是心裏還不服氣,就把身子猛地伸直了往兩邊撐,想把石橋頭擠掉。石象一看著了急,馬上撲上去頂住了橋頭。惡龍又氣又累,吐了幾口黑血,死掉了。

這座大石橋從此就成了拱橋,橋欄上站滿了石獅,橋頭還有石象頂住,堅固異常。皇帝看了挺高興,賜名叫廣利橋。可百姓們為了紀念盧溝,都叫它盧溝橋,一直流傳至今天。而那位老漢呢?人們都說他就是魯班爺。

在這個故事中,盧溝橋作為一種精神象征,寄托了人民懲治邪惡的願望。

(三)劉伯溫與三青石的傳說

在盧溝橋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大青不動二青搖,三青走到盧溝橋。”關於這句話的來曆,還有一個傳說。據說這是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的一個故事。劉伯溫修建北京城,這又和大青、二青、三青有什麼關係呢?

劉伯溫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一謀士,為明代的開國建立了奇勳。姚廣孝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第一謀士,為靖難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勳。傳說兩人又都會奇門遁甲之術。

燕王朱棣登基後決定建一座北京城,就派工部大官去營造。眾官大為恐慌,趕忙上奏,說北京這塊地原是個苦海幽州,底下的孽龍非常厲害,臣子降服不了,請皇上另派軍師去辦。朱棣想想也有道理,於是就請通曉天文地理和鬼神之道的軍師出主意。

好多人許久都不敢答話,隻有大軍師劉伯溫和二軍師姚廣孝自告奮勇,要擔當建造北京城的重任。

但兩人彼此輕視,所以領到聖旨後,便趁機一顯身手。他們協議,一去東城,一去西城,各想主意,十天後見麵,然後脊背對坐獨自繪圖,畫好交換比較,以見本領高下。

於是,劉伯溫便去東城,姚廣孝去西城,分別構思繪圖建城。劉伯溫和姚廣孝畫出北京城圖以後,兩人一比,不分高低,但姚廣孝心窄氣量小,一賭氣當和尚去了。大軍師劉伯溫,他是個頗有心思的人,隻想一心一意地修建一座像八臂哪吒樣子的北京城。

劉伯溫想:修八臂哪吒城,這是一定的了,可是這苦海幽州的孽龍,究竟降得服降不服呢?這位能掐會算的大軍師為難了。劉伯溫盤算了一天又一天,後來知道了房山縣上方山上,有三塊分別得道一萬年、5000年、1000年的大青石,專能降龍伏虎。

劉伯溫想,如果把這三塊神石弄來一塊,就一定能降服孽龍。他又想,如果能把那得道一萬年的大青石弄來,這苦海幽州的孽龍,就永遠不會搗亂,永遠不會翻身了。但這麼重的石頭,又有這麼大的道行,怎麼弄到北京城來呢?這得想個法子,得用軟、硬兩種方法才行。

先不說劉伯溫想什麼法子,單說上方山上的大青、二青和三青,弟兄三個在劉伯溫想主意的時候,就知道劉伯溫的計謀了。

大青說:“反正我不去,我在山裏多麼自在!”

二青說:“我也不去,歪鼻子劉伯溫支使不動我,我也不聽他支使!”

三青說:“誰願意去呀?就怕歪鼻子弄什麼厲害的手段啊!”

大青憤憤地說:“歪鼻子來了再說!”

劉伯溫盤算好要搬這三塊神石以後,就準備了兩套方案,一套是預備香花神禮,帶上隨從,用禮聘的禮儀請神石下山。另一套是袖子裏的計謀,劉伯溫早就搬來了許多天兵天將藏在袖子縫裏,為的是嚇嚇大青、二青、三青,讓他們乖乖地下山。

劉伯溫打定主意後,布置了一下,就帶著一批隨從,浩浩蕩蕩地去上方山請神石。他們離開了北京城,直往西南,過了盧溝渡口,就直奔上方山了。

劉伯溫到上方山的山根底下,把平常的大軍師威風收起來,老老實實地來到三塊神石的前麵,擺好香花神禮,恭恭敬敬地說:“三位神石在上,我劉伯溫奉了皇帝的旨意,來請三位神石駕臨北京,少不得皇帝要封你們鎮國大將軍哩!”

大青穩穩地躺在那裏,一動也沒動。二青、三青看了一眼大青,就想:大哥既然沒動彈,我們弟兄也就不用動彈了。

劉伯溫一看,香花神禮都送給你們了,你們一動也不動,這太叫人難看了,叫你們看看大軍師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