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對袖縫裏的天將說:“有勞諸位,把這三塊混賬石頭給趕到北京城去,皇帝一定會加封你們!”
天兵天將應了一聲,就飛出了劉伯溫的袖子縫,擺著刀、槍、劍、戟,上前圍住了三塊神石,喝令三塊神石快快進北京。
大青仍然一動不動;二青被這些天兵天將威嚇得不能不動彈一下,它搖了一搖;三青抵抗不了劉伯溫請來的這些助威的,隻好告別兩位哥哥,隨劉伯溫下山去了。
劉伯溫知道自己是搬不動大青、二青的,有了三青,也就可以交皇差了,就帶著隨從,趕著三青,下了上方山,直奔北京去了。
劉伯溫過盧溝渡口時,盧溝渡口的龍王早接到苦海幽州龍王的兒子龍公的信,他們商量怎樣阻攔三青進北京。最後他們商量妥了一條計策,在盧溝渡口上修一座蠍子城,等劉伯溫趕著三青過來的時候,就讓蠍子把三青蜇在這裏,使它不能進北京。
他們商量好先修蠍子尾巴,這便是盧溝橋。一夜的工夫,盧溝橋修成了。他們再修蠍子身子,這就是在盧溝橋東麵的肥城;肥城東門外的兩口井,是蠍子的眼睛;再東邊一點,南北有兩座小土山,是蠍子的兩隻大前爪。
蠍子城修成了,劉伯溫趕著三青也到了,他的隨從報告他:“回稟大軍師爺,盧溝渡口咱們來的時候還沒有橋,現在不但有了長長的石頭橋,橋東邊還有一座城,請軍師爺查看查看!”
劉伯溫聽了這話,心裏暗暗地吃了一驚,他趕緊催馬過橋查看,看出了這是蠍子城,這是對三青進京有妨礙的,可是沒法子,還是得走。
劉伯溫裝出鎮靜的樣子,說:“沒什麼,咱們過咱們的橋。”
劉伯溫又驅趕著三青往前走,三青剛走到橋西邊,就一動也不動了。劉伯溫一方麵暗地裏叫天兵天將催三青走路,一方麵說:“三將軍快點走吧,過了河就快到北京城了!快受皇封了!”
三青沒法子,隻得哧溜哧溜地往前挪,好不容易蹭過了盧溝橋。
過了盧溝橋,劉伯溫想:不要穿城,不要走蠍子脊背,那樣就安全了!他就驅趕著三青,繞走城南。劉伯溫以為躲開了蠍子身子,三青就不至於被蜇死,沒想到蠍子尾巴斜著甩過來,一鉤子就把三青蜇得永遠不能動彈了。
劉伯溫看了,歎了一口氣:“唉!北京城雖然不見得鬧什麼水災,這盧溝渡口的兩岸,恐怕保不住了!”他也就隻好重新打算治孽龍的法子了。
這個美麗的傳說,反映了古人麵對天災時的勇氣和智慧。至今,人們站在盧溝橋上,想起三青石和盧溝橋的傳說,依舊感到回味無窮。
(四)大水漫不過盧溝橋的傳說
我國自古有這樣一個說法:“大水漫不過盧溝橋。”這句話還有一個有趣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盧溝橋橋孔是鴨蛋型,在橋的第十一孔北麵有迎水台、斬龍劍,設計周密,流水通暢。管天管地的玉皇大帝聽當地的城隍土地爺說,這橋建得美麗壯觀,是魯班的小女兒她的嫂子打賭一夜之間建起來的。
玉皇大帝聽了特別高興,也很讚賞,說:“人間竟有這麼大能耐的女孩兒家,真是了不起,看來大水也漫不過橋嘍。”
聽了玉皇大帝的話,諸神都點頭表示讚同。可是,管海河的龍王聽了心中一震,心想,玉皇大帝的話就是法旨。他說大水漫不過橋,但萬一大水漫過了橋,那我豈不就是失職了嗎?
龍王回到龍宮,心事重重,悶悶不樂。他心想,年年雨季,四麵八方的雨水都彙集到河裏,大浪滔天。再遇上連雨天,大雨不停,天連水、水連天的,這誰敢擔保水漫不過橋呀!橋是建得不錯,但如果橋兩端的堤被大水衝塌,橋也就完了,這可如何是好呢?
龍母知道了它的憂慮,就給它出了個主意,說:“人多辦法多,不如把宮中主要管事的人和九子三女都召集來,群策群力,共議此事,或許能想出個好主意來。”
龍王聽了點頭同意,於是馬上傳令下去。片刻工夫,大家便陸續到齊了。可是大家七嘴八舌說了半天,也沒有說出什麼好辦法來。這時,就見聰明的三公主在龍母耳邊悄悄地說著什麼。
龍王看見了不禁有些生氣,心想,大家都在著急想辦法,你們母女卻在說悄悄話,真是豈有此理。
龍王正要發火,龍母對三公主說:“你把你的想法和你父王說說。”三公主如此這般地說出了她的辦法,龍王聽了心中大悅,連誇小女兒三公主辦法妙,吩咐趕快照辦。
三公主回到後宮,馬上發動宮女編織銅網、鐵網。用織成的銅網把兩岸的河堤保護起來,把織成的鐵網鋪在河底以防大水衝刷,這就是後來人們傳說的銅幫鐵底。
厚道孝順的四太子、五太子,見小妹都能為父王排憂解難,自己也要為父王分憂。於是,每到汛期,他兄弟倆自動趴在橋孔處吸水保橋。到如今橋孔仍有兩個龍頭在吸水呢!
自此,永定河兩岸再沒有大的水患,“銅幫鐵底、大水漫不過橋”的說法流傳至今。
三公主編織銅網鐵網護堤雖是傳說,但對現代人防汛、防洪也很有啟發意義。現在還有好多地方采用鐵絲編成網籠,再裝上大河光石來護堤,效果很好。
(五)定橋龜的傳說
盧溝橋頭有一隻大石龜,它伸著長脖子、抬著頭,眼睛凝視著前方,背上還馱著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這就是盧溝橋的定橋龜。
在很久以前,永定河有一個龍王,生了九個兒子,唯獨其中的七太子又黑又醜,不得龍王喜愛,於是龍王就老打發他到一邊去玩。
七太子見父王不喜歡他,也知道自己長得難看,就幹脆誰也不理,每天躲在龍宮的後花園裏舞槍弄棒、舉石踢拉,不知不覺地練得力大無窮,武藝高強。
有一次,龍王和山神鬧了口角,山神一生氣就把一座小山搬到了河中,正好堵上了出水的泉眼。
龍王大怒,帶著幾個兒子去搬山,可是八個兒子一起使勁也弄不動。想發水把山衝垮,可泉眼被堵住了,水越來越少,氣得龍王和八個兒子大罵山神。
七太子正在後花園練武,聽到吵鬧就出來了。看見了山,他二話沒說,伸手到山腳下一掀,山一下子被掀倒了,河水猛地湧出,眼看就要把山淹沒了。
山神看了挺不服氣,就想再把山翻過來,可使出吃奶的勁來也搬不動。他又叫來兩個力氣最大的兄弟一起搬,那山仍是一點沒動。
山神到山上一看,原來是七太子躺在山上睡大覺,把山給壓住了,山神這才知道了七太子的厲害,於是乖乖地溜走了。
這座山就是現在永定河上遊的臥龍山,據說還能看到七太子臥過的痕跡。
再說七太子給龍王立了大功,滿心以為能取得父王的喜愛,可想不到龍王還是不喜歡他。七太子心中煩惱,沒事就躺在一邊睡大覺,漸漸地,背也駝了,肚子也大了,就像隻烏龜一樣,八個兄弟一見到他就叫他黑龜。
七太子雖然力大無窮,為人厚道,不願和兄弟爭吵;可心裏有氣沒處撒,就使勁到處亂拱亂鑽。他本來力氣就大,河底讓他拱得坑坑窪窪的,背上的繭子也越磨越厚,比真的龜甲還堅硬,真成了一隻龜了。
有一天,永定河裏來了一條惡龍,老龍王和八個兒子都被惡龍打敗了。惡龍萬分得意,就到處興風作浪,大水衝垮了堤岸、淹沒了村莊,到處一片汪洋。
老龍王這才想起了七太子,連忙去找他。七太子正鑽在河底睡大覺,根本不知道外邊的事。現在見到父王親自來請他出去禦敵,心裏十分高興,就去找惡龍報仇。
那惡龍哪裏是七太子的對手,連逃命都沒來得及,就被七太子殺死了。不過七太子也受了傷,背上被惡龍抓得橫一道、豎一道的,還流著鮮血。
老龍王一見惡龍死了,高興地回到龍宮大擺酒宴慶賀,又把七太子忘到一邊去了。
七太子雖然殺死了惡龍,自己又受了傷,可是看到河水四處泛濫,父王隻顧回宮飲酒,又急又氣,隻得一人四處巡視,好不容易才把四處泛濫的河水收回來。
但是河東的大堤已被衝垮,並且仍在一塊塊地往下掉土,他就急忙找大石頭來堵。他從山裏搬來一塊塊巨石,從河底碼起,一直碼到堵住河水,也不知道到底跑了多少趟,才把東堤重新築好。
七太子築好了東堤,又來到山下,想再多弄些石頭放到河邊備用。可到了山腳下,他實在太累了,趴在那裏就睡著了。
正巧山神路過,見到七太子睡在那裏,就起了壞心。山神把一塊巨石推了下去,一下子砸在了七太子身上。七太子被砸得不輕,“哇”地一口吐出了鮮血,他抬起頭來想趕緊爬出去。可就在這時,他看到盧溝橋都快被水淹了,大水衝得橋身直晃。
原來,剛才七太子睡著了,龍王又正在喝酒,河水被堵住決口後沒人鎮住水勢,就一個勁兒地向盧溝橋衝去。七太子大吃一驚,心中責怪自己不該偷懶睡覺,差點誤了大事。他就馱著背上的大石向盧溝橋爬去,想用背上的大石定住橋身。
七太子爬呀,爬呀,他覺得背上的大石越來越沉,自己的身子也逐漸變得僵硬,越爬越慢。等到了盧溝橋頭,他就更沒勁兒了,伸長脖子掙紮了幾步,就再也動不了了。他變成了一隻大石龜,馱著一塊大石碑。
河水一見七太子上了橋頭,嚇得連忙退了回去。水勢退了,盧溝橋是保住了,可七太子再也不能回到龍宮去了。
老龍王見到七太子變成了石龜,才想起七太子的種種的好處,他非常傷心,就連夜帶著幾個兒子飛上天空,翻騰起舞,長嘯作歌,祭奠七太子。七太子聽到了很是高興,仰著脖子,抬著頭,睜大眼睛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