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要求我軍撤出盧溝橋,則有死而已,盧溝橋可為吾人之墳墓!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麵的一個連戰到最後隻剩下4人。
9日淩晨,第二十九軍收複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吉星文團連續擊退日軍三次進攻。日軍第三大隊直撲龍王廟和附近的鐵路橋。
守衛橋頭陣地的隻有第二十九軍的兩個排。他們表示“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同日軍展開拚殺,終因寡不敵眾,六十多名戰士壯烈犧牲。日軍也在河堤上丟下了上百具屍體。
7月8日24時許,吉星文團突擊隊的青年戰士用繩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將日軍一個中隊全殲在鐵路橋上,奪回了鐵路橋和龍王廟,軍心為之大振。
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當天,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致電蔣介石,表示紅軍將士願意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要求本著“禦侮抗戰之旨,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收複失地”。
同時,紅軍將領致電宋哲元,表示“誓做貴軍後盾”。北平我黨地下組織發動各界同胞援助第二十九軍抗戰。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北平各界救國聯合會的代表赴前線慰勞抗日官兵。
青年學生參加情報、募捐、救護等工作,並組織戰地服務團;長辛店的工人運送枕木、鐵板和鐵軌到宛平,修築陣地;郊區農民為前線輸送糧食、飼料、燃料和民工。人民群眾的支援,激發了第二十九軍廣大官兵的抗日熱情。
但冀察當局卻根據國民黨政府“應戰不求戰”的方針,放棄了殲敵的有利時機,於7月9日晨,接受了日方緩兵之計的和談要求,並達成三項口頭協議:
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
二、日軍撤退到豐台,第二十九軍撤向盧溝橋以西;
三、城內防務由保安隊接防。
7月10日,日本又在“就地解決”的幌子下,提出第二十九軍向日軍道歉,盧溝橋、宛平縣和龍王廟地區不得駐紮中國軍隊等無理要求。
11日,日本政府發表派兵華北的聲明,誣指中國守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非法射擊”,決定增兵華北,任命香月清司為中國駐屯軍司令官,並從駐朝鮮日軍中抽調第十二師團來華。隨後,大批日本關東軍開抵天津,並以重兵進犯北平郊區。
當時,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正在老家山東樂陵度假,一度幻想和平解決事變。7月11日,宋哲元到達天津,仍忙於同日方交涉,認為盧溝橋事變隻是“局部之衝突,能隨時解決”,因而貽誤了戰機。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聲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一談話,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但這時蔣介石還沒有完全放棄對日媾和的幻想,仍想將盧溝橋事變限製在“地方事件”的範圍內,企圖通過外交途徑,謀求和平解決。
7月19日,宋哲元抵北平後,下令拆除城內的防禦工事,打開關閉數日的城門,謝絕了全國各界贈送給第二十九軍的抗戰勞軍捐款。
同時,國民黨政府繼續與華北日軍進行談判,外交部向日本使館提議,中日雙方停止軍事行動,將部隊撤回原駐地,然後由外交途徑解決,遭日本外務省拒絕。
7月20日,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進入華北。當天下午,日軍炮擊宛平城和長辛店。守城官兵在團長吉星文的指揮下,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