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侵略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它是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的開始。
七七事變的槍聲,點燃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怒火,“東方睡獅”立時怒醒,紛紛走向抗日的戰場。
(一)盧溝橋事變的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在確立近代天皇製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製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
20世紀初,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我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這個有利時機,極力擴大對華侵略,他們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資源,來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他們對侵略中國的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三個多月就占領了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並攻占華北大片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
1936年,日本製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並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麵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關東軍精銳部隊進駐平津,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
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
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兩萬多軍隊和數百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
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製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盧溝橋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在地理位置上占據重要地位,一旦日軍占領盧溝橋,平漢交通便被堵塞,而將使北平進退失據,華北危亡在即。於是,麵對日軍肆意的挑釁和進犯,中國軍隊在盧溝橋英勇抵抗,從而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大幕。
(二)盧溝橋槍聲讓睡獅怒醒
盧溝橋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曆史感,無疑是厚重的。這座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拱石橋,堪稱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結晶。然而,在近代史上,它卻成為中華民族遭受戰爭摧殘的見證。
1937年7月7日,當時日本的中國駐屯軍在未通知北平當局的情況下,在中國軍隊駐地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入夜後,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駐守在盧溝橋的第二十九軍軍部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並嚴正答複說:
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妨害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
7月8日2時許,日軍由豐台增派的部隊在第三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率領下,與清水節郎所部會合,按計劃占領了宛平東北的沙崗。
冀察當局為防止事態擴大,同意雙方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中方委派宛平縣長王冷齋、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與冀察綏靖公署日本顧問櫻井德太郎、日軍輔佐官寺平忠輔和秘書齋藤進行談判。
5時許,雙方尚在交涉中,日軍即下令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軍隊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
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下,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一一〇旅奮起抵抗,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
他們表示:
願與盧溝橋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