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挖新河,防淤塞,還采取了與民有利的措施,施行雇募民工辦法,改強製無償勞役為雇募,有一定的報酬。讓八旗屬下步軍由直郡王允率部千人,統領治河,治河經費由國庫直撥。

在康熙的努力下,永定河泥沙減少,河道通暢,這既減少了大水對盧溝橋的衝擊,也減少了泥沙對橋墩的侵蝕。

(六)徐淡捐銀修盧溝橋

清代有個著名的廉潔小吏,名叫徐淡,他雖然不是很出名,但因為其廉潔捐銀修橋行為,也被記錄在盧溝橋的曆史上。

徐淡少年時代耳聞目睹人民的苦難。立誌發奮讀書,長大做個愛民不擾民的好官。但是科舉仕途他沒有走通,終因具有真才實學和優良品性,於清代嘉慶年間以推薦任大名府通判。

古時人們常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個時代做一個四品的知府,每月俸祿折合銀子不過十多兩,除了養家糊口,所剩無幾。

那麼“清知府”們那一大堆白花花的銀子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要想肥麼,總得找那見不得人的路子。更何況腐朽的封建製度還為貪官開了許多方便之門。

當時大名府每年都有許多來路不明的收入,知府拿大頭,小吏得小頭,貪汙受賄日益風行。

徐淡到任不久,就有人將一萬二千兩銀子送到他麵前。他這個新官上任的“鄉巴佬”頭一次見到這麼多銀子,一時驚得目瞪口呆。

徐淡把銀子拿在手中惦一惦,這麼多銀要刮多少地皮,剝多少人皮?收了良心有虧!他決定把銀子退回去。

但又一想,自己新來乍到,在這個貪汙圈子裏眾怒難犯,何況又聽說頂頭上司知府大人已經“笑納”了這筆不義之財,豈能得罪。冥思苦想,終於想到正在籌款修盧溝橋的事,就決定將這筆不義之財全部捐出修橋。一年如此,年年如此,三年共計捐獻白銀四萬兩。

徐淡的這一舉動引來了街頭巷議,並很快傳入京城。吏部知道了這件事,嘉慶皇帝為了迎合輿論,收賣人心,下詔書褒揚徐淡,號令各地官員學習徐淡為官清廉和憂國憂民的優良品德。並派專員調查了大名府的貪汙弊端,凡貪官汙吏都受到了王法製裁。

據說,徐淡捐出的很多銀子都修建了盧溝橋上的獅子,因此當地有人說:“盧溝橋上數百個石獅子可以作證,徐淡稱得上是個清正廉明的好官。”

(七)康有為吟詩盧溝橋

近代改良領袖,後為保皇派首領康有為,也曾到訪過盧溝橋。他在一首名為《過盧溝橋望西山》的詩中寫道:

連山疊翠啟皇州,萬裏雲嵐去素秋。

地落平原開德棣,天分中外作並幽。

渾河浩蕩連沙轉,香界岩深接漢浮。

蕭槭西風催落日,羸驢馱我過盧溝。

(八)譚嗣同吟詩盧溝橋

和康有為同一時期,並支持戊戌變法的另一位進步人士譚嗣同,也曾到訪過盧溝橋。

譚嗣同湖南濟陽人,字複生,號壯飛。他出身官撩家庭,在改良主義思想的激蕩下,成為一名最激進的思想家和活動家。自甲午戰爭後,發憤提倡新學,在戊戌變法中從容就義,為“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在一首名為《盧溝橋》的詩中寫道:

河流固無定,人亦困征鞍。

殘月照千古,客心終不寒。

山形依督亢,天影接桑幹。

為有皋魚恨,重來淚欲彈。

(九)鄧穎超關注盧溝橋

盧溝橋的保護開發,一直牽動著許多為國家領導人的心,鄧穎超就是其中的一個。

1982年5月,盧溝橋抗戰宋哲元將軍的女兒宋景憲由美國來到北京,在抗日將領的親屬陪同下來盧溝橋參觀。

第二天,時任副委員長的鄧穎超接見宋景憲。在會談中,宋景憲向鄧穎超談了參觀“盧溝橋史料陳列館”的情況,並提出在“七七”事變爆發地建這樣的小館,和中國這樣的大國太不相稱。

鄧穎超同誌很重視,並作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盧溝橋現有的陳列館應當由小變大。

6月18日,鄧穎超同誌就派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聯絡委員會主任侯鏡如,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思德、中共中央對台辦領導,來盧溝橋觀察,落實自己的指示。

在鄧穎超的指示下,有關部門深刻認識到“七七”事變重大意義,並提出“盧溝橋史料陳列館”充實、擴大的具體意見。

之後的幾年內,在鄧穎超等人的呼籲下,中央和北京市領導多次來盧溝橋視察,習仲勳、胡啟立、萬裏、胡喬木等中央領導都作出批示,決定盧溝橋退役保護,由文化部牽頭,籌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郭景興弘揚盧溝橋

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性大型紀念館之一,它的前身是郭景興創建的盧溝橋史料陳列館。因此,提到盧溝橋的名人就不可不提到郭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