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來的古跡名勝都離不開名人,作為古代都城北京南部出城的交通要到,盧溝橋自然吸引了許多位名人的到訪。
到訪過盧溝橋或者與盧溝橋有關的名人很多,比較出名的有馬可·波羅、康熙、鄧穎超等。這些名人或修繕盧溝橋,或給盧溝橋寫詩著文,他們的行為大大豐富了盧溝橋的文化內涵。
(一)馬可·波羅盛讚盧溝橋
13世紀,意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曆時四年多來到中國。據說此次來中國,馬可·波羅曾經到訪過盧溝橋,並寫下了對盧溝橋的讚美之詞。
據說當時,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後,中國統治者忽必烈十分欣賞這個勇敢的年輕人。在一年的春天,百花齊放,陽光明媚。一天,忽必烈召見馬可·波羅,十分認真地說:“馬可·波羅,我想派你到雲南去,一路看看地方風光,了解民情風俗,有什麼奇聞或風吹草動,就立即向我報告。”
馬可·波羅接旨以後,準備好行裝。第二天一早,他就出發了。走出大都城,經過永定河上的一座石橋。在橋頭,這位探險家矗立良久。他讚歎道:
啊,多美的石橋!它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石橋。那麼寬,可以容下10個人騎馬並肩前行。它是那麼長,足有300多米!24個橋拱,25座橋墩。造橋的技術真是無與倫比!
馬可·波羅所說的石橋,便是盧溝橋。這座石橋能夠贏得這位探險家的讚歎,說明建造石橋的工藝在當時已經十分先進。
(二)張野作詞盧溝橋
張野約於1294年前後在世,盧溝橋不遠處的邯鄲人,字野夫,號古山,元代著名詞人。張野曾為翰林院修撰,元延祜、至洽年間在世。著有《古山樂府》。
盧溝橋修建以後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特別是是在元朝定都北京後,盧溝橋的作用更加明顯。已經成為當時人們通往西南的畢竟之道。因此,很多當時在北京生活過的人,都曾經過盧溝橋,張野這個翰林院修撰自然也不例外。
張野為此還填了一首《滿江紅·盧溝橋》:
半世幹忙,漫走遍,燕南代北。
凡幾度,馬蹄平踏,臥虹千尺。
眼底關河仍似舊,
鬢邊歲月還非昔。
並欄杆,惟有石狻猊,曾相識。
橋下水,東流急。
橋墩上客,紛如織。
把英雄老盡,有誰知得?
金鬥未懸蘇季印,
綠苔空漬相如筆。
又平明,衝雨人京門,情何極。
(三)楊榮吟詩盧溝橋
楊榮建安人,明建文二年進士,授官編修。成祖朱棣即位後,他入文淵閣,更名榮。楊榮頗受成祖賞識,每逢成祖北巡出塞,必令他隨從。洪熙元年,他升為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德年間加少傅。正統年間死,諡“文敏”。楊榮經曆了明四個朝代為斷,他和楊士奇、楊溥一同入閣,稱“三楊”。
楊榮不僅是一代政治家,還是一個有名的詩人。有人評價道:“楊榮的詩文雍容平易,很像他的為人。”他曾經多次到訪過盧溝橋,並寫下了《盧溝橋北上》,詩寫道:
河聲流月漏聲殘,咫尺西山霧裏看。
遠樹依稀雲影澹,疏星寥落曙光寒。
石橋馬跡霜初滑,茅屋雞鳴夜可闌。
北上以著雙闕近,五雲深處是金鑾。
(四)顧起元吟詩盧溝橋
明代顧起元應天府江寧人,字太初。萬曆二十六年戊戌科考中探花,官吏部左侍郎,死後諡“文莊”。
這位探花出身的吏部侍郎,並不貪戀官場的虛華。對於學問文章,他所持態度也是一絲不苟,先博覽群書,而後提筆作文。
顧起元曾經多次遊覽過盧溝橋,並寫下了《盧溝橋》,他在詩中寫道:
西山籠霧曉蒼蒼,一線桑幹萬裏長。
最是征夫望鄉處,盧溝橋上月如霜。
詩人在前兩句交代了盧溝橋的所處的大的地理方位,那就是北京西山和桑幹河。同時,詩人還用這兩句給全詩定下了蒼涼的基調,“籠霧蒼蒼”“萬裏長”和下一句中的“征夫望鄉”向對應。
詩的最後一句用盧溝橋上月光,看似平淡,其實更是更為含蓄地表達了月光下征夫望鄉之情。
(五)康熙治河保橋
提到盧溝橋就不得不提到康熙,因為在曆史上曾經有兩個盧溝橋。第一個盧溝橋是金代所建,後來毀壞了,後世保留下來的盧溝橋就是康熙所建。
除了修橋之外,康熙行地還展開了對永定河的治理,這一行動大大保證了盧溝橋的安全。
康熙是清朝初年非常有才幹的一位皇帝。他除鼇拜、平三番之後,開始對大清王朝進行了治理,其中之一就有對永定河的治理和對盧溝橋的修建。
據記載,從1692年至1722年的30年間,康熙皇帝直接參與對永定河的治理。並於1698年賜名永定河沿用至今。
康熙勵精圖治,親自冒寒風用儀器測量,又親自指揮和監督施工,修築河堤,定方向,釘木樁,施丈量,用石堤,固水涮沙,用莽牛河水衝刷渾河泥沙。他還讓河兵堤岸兩邊大植柳樹,保持水土。排樁防水,按比例繪圖,修成水壩,石閘,加固堤防,一一勘測指出,在組織上設立河兵建製,平時維護,他精心治理永定河,自1698年後30年裏未有大的水患。